小儿脊髓性肌萎缩症目前无法完全治愈,但可通过基因治疗、药物干预、康复训练及呼吸支持等方式延缓疾病进展。治疗效果与分型、干预时机及并发症管理密切相关。
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等基因修饰药物可改善运动神经元存活蛋白表达,适用于1型及2型患儿,需终身定期鞘内注射,治疗费用较高。
利司扑兰口服溶液通过调节SMN2基因剪接增加功能蛋白,适用于2个月以上患儿,需配合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维生素B族等使用。
家长需每日帮助患儿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体位摆放及呼吸肌锻炼,使用矫形器预防脊柱侧弯,延缓肌肉挛缩和关节畸形进展。
3型以上患儿易合并呼吸衰竭,家长需掌握拍背排痰技巧,中晚期需无创通气支持,严重者需气管切开维持氧合。
建议家长定期随访神经肌肉专科,监测肺功能及脊柱发育,2岁以下患儿可考虑接种帕利珠单抗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