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腹泻是婴儿因母乳成分不耐受或乳糖酶缺乏导致的非感染性腹泻,通常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可能由母乳中前列腺素含量高、乳糖过量、母亲饮食刺激或婴儿肠道发育不成熟等因素引起。
母乳中前列腺素E2含量过高可能刺激婴儿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腹泻。母亲需避免摄入过多富含前列腺素的食物如坚果、深海鱼,可尝试调整饮食后观察婴儿症状改善情况。
婴儿暂时性乳糖酶不足无法完全分解母乳中的乳糖,可能引发渗透性腹泻。建议少量多次哺乳,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乳糖酶制剂如乳糖酶颗粒、复方胰酶散等帮助消化。
母亲摄入辛辣食物、咖啡因或高脂饮食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建议母亲保持清淡饮食,避免牛奶、鸡蛋等常见致敏食物,必要时记录饮食日记排查诱因。
早产儿或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婴儿更易出现母乳性腹泻。通常随月龄增长自行缓解,若持续腹泻伴体重不增,需排除轮状病毒感染、牛奶蛋白过敏等病理性因素。
母乳性腹泻婴儿若无脱水、发热等症状可继续哺乳,母亲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必要时在儿科医生指导下使用蒙脱石散等肠道黏膜保护剂,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