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可通过伤口处理、疫苗接种、免疫球蛋白注射、对症支持治疗等方式干预。狂犬病通常由狂犬病毒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侵入、未及时接种疫苗、动物咬伤暴露后处置不当、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
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再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较深者需彻底清创,避免缝合包扎以降低病毒存活概率。
暴露后需尽快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采用五针法或四针法程序。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常见剂型包括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
三级暴露者需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可直接中和病毒。需与疫苗接种不同部位同步进行,剂量按体重计算。
出现临床症状后以镇静、控制痉挛为主,可用地西泮、苯巴比妥等药物。需隔离治疗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但病死率接近100%。
所有疑似暴露均应24小时内就医,完成全程免疫。避免接触流浪动物,被咬伤后立即规范处置是预防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