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紫癜性肾炎部分轻症病例可能自愈,但多数需医疗干预。病情转归与病理类型、肾脏受累程度、免疫反应强度及治疗时机密切相关。
轻度系膜增生型可能自限,临床表现为一过性血尿蛋白尿;新月体形成等重症病理改变则需激素冲击治疗,常用甲泼尼龙、环磷酰胺、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
单纯镜下血尿者50%可自发缓解,伴肾病水平蛋白尿或肾功能下降者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干预,如卡托普利、贝那普利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
IgA沉积为主的患儿自愈概率较高,需监测补体C3水平;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者往往进展迅速,需利妥昔单抗等生物制剂治疗。
发病3个月内接受规范治疗者预后较好,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慢性化,需肾活检明确病理后制定个体化方案。
建议定期监测尿常规、肾功能及血压,急性期限制钠盐摄入,恢复期逐步增加优质蛋白供给,所有药物使用须严格遵循儿科肾科医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