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和细菌引起的发烧在病原体类型、症状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上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区别在于病原体特性、发热模式、伴随症状和用药选择。
病毒是体积更小的非细胞微生物,需依赖宿主复制;细菌是独立生存的原核细胞生物,可自行繁殖。病毒性感染占儿童发热的多数。
病毒性发热多呈弛张热,体温波动大;细菌性发热常为稽留热,持续高热不退。细菌感染时体温超过39度的概率更高。
病毒性感染常见流涕、咽痛等全身症状;细菌感染多伴局部红肿热痛,如扁桃体化脓、中耳渗液等特异性表现。
病毒性发热以对症治疗为主,可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细菌性发热需用阿莫西林、头孢克洛等抗生素,须严格遵医嘱使用。
观察发热持续时间超过3天或出现嗜睡、抽搐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检测可帮助鉴别感染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