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膜穿孔继发感染可通过抗感染治疗、耳部清洁护理、鼓膜修复手术、预防并发症等方式处理,通常由细菌感染、污水进入耳道、免疫力低下、未及时就医等因素引起。
细菌感染是常见诱因,表现为耳痛、流脓,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分散片等药物控制炎症。
污水刺激可能导致感染加重,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或自行冲洗,可用无菌棉签轻柔清理外耳道分泌物。
长期未愈合的穿孔可能需行鼓室成形术或脂肪填塞术,适用于穿孔较大或反复感染者,术后需定期复查听力恢复情况。
免疫力低下者易并发中耳炎或听力下降,应加强营养补充优质蛋白,避免用力擤鼻,感染期间禁止乘坐飞机。
治疗期间避免耳道进水,睡眠时患侧朝上,出现眩晕或发热需立即复诊,恢复期建议每两周进行耳内镜检查评估愈合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