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可通过调整体位、药物治疗、前庭康复训练、手术治疗、心理干预等方式改善。眩晕通常由内耳疾病、脑血管病变、颈椎病、精神心理因素、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
急性发作期需立即坐下或平卧,避免跌倒受伤。保持头部固定不动可减轻旋转感,选择安静昏暗环境休息有助于缓解症状。改变体位时应缓慢进行,特别是从卧位转为坐位或站立时需分步完成。避免突然转头、弯腰等动作,减少内耳前庭刺激。
盐酸倍他司汀片可改善内耳微循环,用于梅尼埃病引起的眩晕;地芬尼多片通过抑制前庭神经传导缓解周围性眩晕;甲磺酸倍他司汀注射液适用于急性发作期的中枢性眩晕。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注意可能引发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青光眼患者禁用抗胆碱能药物。
通过Brandt-Daroff习服训练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每天重复进行特定头部运动使耳石复位。凝视稳定性练习可增强前庭-眼反射功能,平衡训练使用泡沫垫或平衡板提高本体感觉。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循序渐进,初期可能出现短暂症状加重。
半规管阻塞术适用于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通过骨粉填塞阻断异常耳石移动。前庭神经切断术可治疗难治性梅尼埃病,但可能导致永久性平衡功能障碍。手术干预需严格评估适应证,术后需配合长期康复训练恢复代偿功能。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慢性眩晕患者纠正灾难化思维,系统性脱敏训练逐步降低对眩晕场景的恐惧反应。生物反馈治疗通过肌电监测学习放松技巧,团体心理支持可改善因眩晕导致的社交回避。合并焦虑抑郁时需配合抗抑郁药物治疗。
眩晕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饮食上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减少咖啡因和酒精刺激。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增强前庭代偿能力,如太极拳、散步等低冲击运动。注意居家环境安全,浴室铺设防滑垫,夜间保持适度照明。记录眩晕发作的诱因、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复诊时向医生详细描述。避免自行服用止晕药物掩盖病情,持续或反复发作需及时进行前庭功能检查与影像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