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睡不着觉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疾病因素有关。失眠通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等症状,可通过调整作息、改善睡眠环境、心理疏导、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
部分人群存在家族性失眠倾向,可能与基因调控睡眠周期的功能异常有关。这类患者常伴有生物钟紊乱,表现为长期入睡时间延迟或早醒。建议通过固定起床时间、白天避免补觉等方式逐步调整节律,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替胺片调节睡眠周期。
卧室光线过强、噪音干扰、温度不适等会直接影响睡眠质量。电子设备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入睡时间延长。建议睡前1小时关闭电子设备,保持卧室黑暗安静,使用遮光窗帘和耳塞。床垫硬度不适或枕头高度不当也可能引发肌肉紧张,需根据体型选择合适寝具。
孕期激素变化、更年期雌激素下降等生理变化可导致睡眠结构改变。老年人深度睡眠减少属于正常衰老现象。建议午后避免饮用含咖啡因饮品,晚餐不宜过饱,睡前可进行温水泡脚或轻柔瑜伽帮助放松。钙镁缺乏可能引起肌肉抽搐影响睡眠,可适量补充富含镁的坚果类食物。
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常伴发失眠,患者多伴有过度担忧和反复思考。工作压力引发的慢性应激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异常。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睡眠错误认知效果显著,可遵医嘱联合使用疏肝解郁胶囊、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等药物,同时配合正念冥想训练。
甲状腺功能亢进、不宁腿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可直接干扰睡眠。胃食管反流引发的夜间呛咳、前列腺增生导致的频繁起夜也会中断睡眠连续性。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可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可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控制症状。
长期失眠患者应建立规律的睡眠觉醒节律,白天保证适量户外活动接触自然光,避免午睡超过30分钟。卧室仅用于睡眠和性生活,不在床上进行工作或娱乐活动。如自我调节无效或伴随日间功能损害,需到睡眠专科进行多导睡眠监测明确病因,禁止自行长期服用镇静催眠类药物。睡前2小时可饮用温牛奶或小米粥,其中含有的色氨酸有助于促进睡眠物质5-羟色胺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