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稠通常是指血液黏稠度增高,可能与饮水不足、高脂饮食、缺乏运动、慢性疾病、药物因素等原因有关。血液黏稠度增高容易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每日饮水量不足会导致体内水分减少,血浆容量下降,红细胞和血小板相对浓度升高,从而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长期饮水不足还可能诱发脱水,进一步加重血液浓缩现象。建议成年人每日饮用1500-2000毫升水,分次少量饮用效果更佳。
长期摄入过多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会使血液中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这些脂类物质会增加血液流动阻力,使血液变得黏稠。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摄入有助于改善血液状态。
久坐不动会导致血液循环速度减慢,代谢产物堆积,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规律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脂质代谢,降低血液黏稠度。建议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
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性增强,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这些病理改变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控制基础疾病对改善血液黏稠度至关重要,需遵医嘱规范用药。
长期使用利尿剂、避孕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能影响水盐代谢或凝血功能,间接导致血液黏稠度改变。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未经医生指导不应自行停药或换药。
改善血液黏稠度需从生活方式入手,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饮水,坚持规律运动,控制体重超标。吸烟者应尽早戒烟,饮酒需限量。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检查血脂、血糖等指标。若出现头晕、乏力、视物模糊等疑似血液黏稠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明确诊断后接受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