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主要看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指标。这些指标可反映感染、贫血、凝血功能及免疫状态等健康问题。
白细胞计数反映机体免疫状态,数值升高常见于细菌感染、炎症或血液系统疾病,降低可能与病毒感染、放射线损伤或药物副作用有关。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细菌感染,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多见于病毒感染。检查异常时需结合临床症状判断,必要时进行骨髓穿刺等进一步检查。
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共同评估贫血状态,数值降低见于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升高可能与脱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相关。平均红细胞体积和血红蛋白含量可辅助判断贫血类型,如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缺铁,大细胞性贫血可能与叶酸缺乏有关。
血红蛋白浓度直接反映血液携氧能力,降低会导致组织缺氧,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妊娠期女性、青少年生长发育期易出现生理性降低。病理状态下,消化道出血、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均可导致血红蛋白下降,需结合粪便隐血、肾功能等检查明确病因。
血小板计数异常可能引发出血或血栓风险,减少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增多可能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炎症有关。血小板平均体积增大提示骨髓造血活跃,减小可能为血小板破坏加速。严重血小板减少时需警惕自发性出血。
中性粒细胞是炎症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比例增高常见于急性细菌感染、创伤应激,核左移提示感染加重。比例降低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病、药物抑制相关。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会增加机会性感染风险,需监测体温等感染征象。
血常规检查前应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空腹或餐后均可检测但需保持检测条件一致。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检查前应告知医生用药史。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的指标参考范围与成人不同,需结合临床综合分析。若结果异常应遵医嘱复查或完善铁代谢、维生素B12等专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