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一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矫正或治疗,但无法彻底治愈。近视的干预方式主要有佩戴框架眼镜、使用角膜接触镜、进行角膜屈光手术、植入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采取药物控制等。
框架眼镜是最常见的近视矫正方式,适用于大多数近视患者。通过凹透镜片改变光线折射路径,使影像聚焦在视网膜上。框架眼镜安全便捷,但无法阻止近视度数增长,需定期复查并更换镜片。高度近视患者可选择高折射率镜片减少边缘厚度。
角膜接触镜直接贴附在角膜表面,包括软性隐形眼镜和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特殊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可暂时性改变角膜曲率,白天无需佩戴眼镜。接触镜需严格遵循护理规范,避免引发角膜炎等并发症。
激光角膜屈光手术通过改变角膜形态矫正屈光不正,常见术式包括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飞秒激光辅助制瓣LASIK手术等。手术适用于近视度数稳定且角膜条件合适的成年人,术后可能出现干眼、眩光等暂时性不适。
适用于高度近视或角膜过薄无法进行激光手术的患者。将特殊设计的人工晶状体植入眼内,保留自身晶状体。该手术可逆性强,但存在白内障提前发生、眼压升高等潜在风险,需严格筛选适应症。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可延缓儿童近视进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眼轴增长有关。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需注意瞳孔散大、调节麻痹等副作用。联合户外活动可增强防控效果。
近视防控需建立综合干预体系,儿童青少年应保证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减少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成年人需避免过度用眼疲劳,定期进行眼科检查。所有治疗方式均需在专业医师评估后选择,不可自行尝试非正规疗法。高度近视患者需警惕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等并发症风险,建议每年进行眼底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