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症可通过局部止汗剂、口服抗胆碱能药物、离子导入疗法、肉毒杆菌注射、交感神经切断术等方式治疗。多汗症通常由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神经系统异常、药物副作用、精神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
局部止汗剂是治疗多汗症的常用方法,主要成分为氯化铝,通过暂时阻塞汗腺导管减少汗液分泌。适用于轻度多汗症患者,尤其是腋下、手掌等局部多汗。使用前需清洁皮肤,避免涂抹于破损皮肤。常见剂型包括氯化铝溶液、氯化铝乳膏等。长期使用可能引起皮肤刺激或过敏反应,需遵医嘱调整使用频率。
口服抗胆碱能药物如格隆溴铵片、奥昔布宁片等,通过抑制乙酰胆碱作用减少汗腺分泌。适用于全身性多汗症或局部治疗无效者。可能出现口干、视力模糊、便秘等副作用,青光眼、前列腺增生患者慎用。需严格遵医嘱控制剂量,避免自行调整用药方案。
离子导入疗法利用微弱电流将抗汗药物导入皮肤,适用于手足多汗症。治疗时将患部浸入电解液中,通过电流作用暂时阻断汗腺功能。每周需进行2-3次治疗,维持期可减少频次。可能出现皮肤刺痛或轻微灼烧感,治疗前后需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肉毒杆菌毒素如A型肉毒毒素注射可阻断神经与汗腺间的信号传递,效果持续4-6个月。适用于腋下、手掌等局部顽固性多汗,需由专业医生操作。注射后可能出现暂时性肌肉无力或注射部位疼痛,孕妇及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禁用。需间隔3-6个月重复治疗。
交感神经切断术通过微创手术切断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适用于严重手足多汗且其他治疗无效者。手术风险包括代偿性多汗、气胸等并发症。需严格评估手术适应证,术后需监测有无Horner综合征等神经损伤表现。术后恢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评估效果。
多汗症患者日常应选择透气吸汗的棉质材料衣物,避免合成纤维制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衣物鞋袜,使用温和无香料的清洁产品。饮食上减少辛辣刺激食物及含咖啡因饮品摄入,控制体重有助于改善症状。适度运动可帮助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但运动后需及时清洁汗液。心理压力可能加重多汗症状,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若症状持续加重或伴随心悸、消瘦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继发性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