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冻疮可通过日常护理、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症状。
冻疮早期可通过加强保暖改善症状,避免接触寒冷潮湿环境,穿戴保暖手套、鞋袜,保持皮肤干燥。每日用温水浸泡患处促进血液循环,水温不超过40摄氏度,浸泡后涂抹凡士林等保湿剂。避免搔抓或摩擦皮损部位,防止继发感染。吸烟者需戒烟,尼古丁可能加重血管收缩。
红光治疗仪照射可扩张局部血管,每次照射15分钟,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紫外线疗法适用于反复发作的冻疮,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减轻炎症。严重肿胀时可短期使用脉冲磁疗,改善组织水肿。所有物理治疗需在医疗机构完成,治疗频次根据皮损程度调整。
硝苯地平软膏能选择性扩张血管,每日薄涂于患处。肝素钠乳膏通过抗凝作用改善微循环,适用于伴有淤斑的皮损。糖皮质激素类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可短期用于严重炎症反应,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合并感染时需联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制剂。
硝苯地平缓释片通过拮抗钙离子缓解血管痉挛,适用于多发性冻疮。已酮可可碱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末梢循环。严重病例短期服用泼尼松片控制炎症反应,需监测血糖血压。所有口服药物均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当归四逆汤加减可温经散寒,含当归、桂枝等药材。局部可用红花油外揉或艾条悬灸,促进气血运行。针灸选取合谷、足三里等穴位,隔日治疗1次。中成药如桂枝茯苓胶囊需辨证使用,孕妇禁用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期间忌食生冷食物。
冻疮患者冬季需保持室温稳定,外出时做好多层保暖。饮食可增加生姜、羊肉等温性食物,补充维生素E和烟酸。避免长时间静止不动,每小时活动手足促进血液循环。如出现皮肤溃烂、剧烈疼痛或发热,提示可能继发感染,须立即就医。既往有冻疮史者可在入冬前预防性使用血管扩张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