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通常不会直接导致血小板降低,但可能因病毒感染诱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可能由病毒感染、药物影响、骨髓抑制、自身免疫疾病等因素引起。
部分感冒病毒可能暂时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或触发免疫反应破坏血小板,表现为皮肤瘀点、鼻出血等症状。轻度减少可观察,严重时需遵医嘱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或免疫球蛋白。
感冒期间服用解热镇痛药可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但通常不引起数量减少。若出现异常出血需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输注血小板悬液。
EB病毒等特殊病原体感染可能短暂抑制骨髓造血,伴随发热、淋巴结肿大。需进行骨髓穿刺检查,确诊后可选用糖皮质激素或促血小板生成药物。
病毒感染可能诱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表现为广泛瘀斑、黏膜出血。需检测血小板抗体,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等免疫调节剂。
感冒期间发现血小板减少应复查血常规,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出血,保证优质蛋白和铁元素摄入促进造血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