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超过37.3℃通常属于发热,临床将发热分为低热(37.3-38℃)、中等热(38.1-39℃)、高热(39.1-41℃)及超高热(超过41℃)。发热程度主要与感染因素、炎症反应、环境温度、测量误差等因素相关。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发热最常见原因,如流感、肺炎等,需通过血常规等检查明确病原体后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非感染性炎症如风湿性疾病、肿瘤等可致发热,需结合免疫指标或影像学检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高温环境、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暂时性体温升高,脱离热源并补充水分后多可自行恢复,无须特殊处理。
测量部位(腋窝/口腔/直肠)、仪器精度及操作规范均会影响结果,建议重复测量并采用水银体温计复核。
发热期间应多饮水、保持休息,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掩盖病情,持续高热或伴随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