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属于潜在恶性肿瘤,其性质介于良性肿瘤与癌症之间,主要取决于肿瘤大小、核分裂象等危险度分级。
胃肠道间质瘤具有恶性潜能,约10%-30%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肿瘤直径超过5厘米或核分裂象超过5个/50高倍视野时恶变风险显著增加。
不同于典型癌症,间质瘤起源于卡哈尔间质细胞,病理学表现和基因突变特征(如KIT/PDGFRA突变)具有特异性,早期完整切除后预后相对较好。
根据NIH分级标准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和高危,其中高危患者术后5年复发率超过50%,需接受靶向药物辅助治疗。
手术完全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高危患者需长期服用伊马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晚期患者可选择舒尼替尼、瑞戈非尼等二、三线靶向药物。
确诊后应定期进行增强CT复查,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肿瘤破裂,饮食需保证充足优质蛋白摄入以维持靶向治疗期间的营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