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水肿和脾虚水肿是中医辨证中的两种常见类型,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症状特点和治疗方向。
肾虚水肿多与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有关,常见于慢性肾病或年老体弱人群;脾虚水肿则因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所致,多见于饮食不节或长期劳倦者。
肾虚水肿以下肢凹陷性水肿为主,晨轻暮重,常伴腰膝酸冷;脾虚水肿多呈全身性轻度浮肿,按压后恢复慢,多伴有食欲不振。
肾虚水肿多合并夜尿频多、畏寒肢冷等肾阳虚症状;脾虚水肿常伴随腹胀便溏、肢体困重等脾虚湿困表现。
肾虚水肿需温补肾阳,常用真武汤加减;脾虚水肿宜健脾利湿,多选用参苓白术散治疗,两者均需配合低盐饮食和适度运动。
建议出现持续性水肿时及时就医,中医师会通过舌脉合参进行准确辨证,避免自行判断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