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硬化的肾小球通常难以完全恢复,但可通过控制基础疾病、改善肾脏血流、延缓肾功能恶化等方式进行干预。主要措施包括血压管理、血糖控制、血脂调节、减少蛋白尿。
高血压是缺血性肾小球硬化的主要诱因,长期未控制会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升高。需遵医嘱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等药物。
糖尿病肾病是缺血性硬化的常见病因,持续高血糖加速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可使用二甲双胍、SGLT-2抑制剂如恩格列净等降糖药物。
脂代谢异常会加重肾小球内皮损伤,加速硬化进程。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可改善血脂异常,同时具有抗炎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蛋白尿既是肾损伤的表现,也会进一步损害肾小球。除降压药外,可联用醛固酮拮抗剂如螺内酯,必要时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
建议低盐优质蛋白饮食,避免肾毒性药物,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必要时考虑肾脏替代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