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是否严重需根据出血量、速度和病因综合判断,少量出血可能自行停止,大量出血可能危及生命。消化道出血主要有胃溃疡出血、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消化道肿瘤出血、药物性黏膜损伤等原因。
胃溃疡侵蚀血管可能导致呕血或黑便,出血量少时表现为大便隐血阳性。伴随上腹疼痛、反酸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康复新液等药物抑制胃酸并保护黏膜。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饮食,规律进食。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静脉扩张破裂,常表现为突发大量呕血。可能伴有腹水、脾肿大等体征。需紧急使用注射用生长抑素、醋酸奥曲肽注射液等药物降低门脉压力,必要时行内镜下止血治疗。患者需严格禁酒并控制蛋白质摄入。
应激或药物因素导致胃黏膜广泛糜烂出血,多见咖啡渣样呕吐物。常见于严重创伤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人群。治疗需停用损伤性药物,使用注射用泮托拉唑钠保护胃黏膜,配合硫糖铝混悬凝胶局部覆盖创面。
胃癌或结肠癌等肿瘤组织坏死出血多呈间歇性黑便,可能伴随体重下降、贫血。确诊需通过胃肠镜活检,根据分期选择手术切除或化疗。止血可选用凝血酶冻干粉局部喷洒,同时纠正贫血状态。
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抗血小板药物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表现为隐匿性出血伴血红蛋白下降。需评估用药必要性,换用氯吡格雷片等对胃肠刺激较小的抗凝药,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预防出血。
消化道出血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禁食期间通过静脉补充营养,出血停止后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低纤维软食。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变化,避免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行为。长期服用抗凝药者应定期进行便隐血筛查,出现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时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