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不明虫子叮咬后出现小水泡,常见于蚊虫、跳蚤、螨虫等叮咬,少数可能由隐翅虫、蜱虫等引起。
蚊虫唾液中的蛋白质引发过敏反应,形成瘙痒性水泡。可用炉甘石洗剂、地奈德乳膏、莫匹罗星软膏缓解症状,避免抓挠防止感染。
跳蚤叮咬常呈线状分布,伴红色丘疹或小水泡。建议清洗衣物床品,使用氯雷他定片、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复方樟脑乳膏止痒抗炎。
螨虫叮咬多表现为密集小水泡,伴剧烈瘙痒。需暴晒寝具,局部涂抹糠酸莫米松凝胶、苯海拉明软膏、氧化锌软膏。
接触隐翅虫毒液会导致条状水肿性红斑和水泡。需立即用肥皂水冲洗,外敷硼酸溶液,配合口服西替利嗪片和外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若水泡破溃、发热或扩散,应及时就医明确虫种并针对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