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息肉存在癌变风险,但多数情况下属于良性病变。癌变概率与息肉类型、大小、数量等因素有关,主要风险因素包括腺瘤性息肉、直径超过10毫米、家族遗传史等。
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较高,尤其是绒毛状腺瘤;炎性或增生性息肉通常为良性。可通过肠镜下活检明确性质,腺瘤性息肉需内镜下切除并定期复查。
直径小于5毫米的息肉癌变概率极低,超过10毫米的息肉风险显著增加。较大息肉可能伴随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建议尽早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存在APC基因突变,青少年期即可出现数百枚息肉,40岁前癌变概率接近100%。此类患者需进行遗传咨询和预防性结肠切除。
低风险腺瘤切除后每3-5年复查肠镜,高风险腺瘤或多发息肉需1-3年复查。随访中发现进展性病变可考虑氨甲环酸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化学预防药物。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粪便隐血或肠镜检查,保持高纤维饮食并控制红肉摄入,戒烟限酒可降低息肉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