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的常见类型之一,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通常出现在出生后3-5天,持续2-3周。
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有关,这种酶会分解胆红素导致重吸收增加。通常表现为轻度黄疸,不影响喂养和生长发育。
母乳喂养不足导致摄入量减少,使得胆红素排泄减慢。建议家长增加喂养频率,确保每日8-12次哺乳,促进肠道蠕动和胆红素排出。
部分患儿存在UGT1A1基因多态性,导致胆红素代谢能力降低。家长需注意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病史,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
需排除溶血性疾病、感染等病理性黄疸。如出现嗜睡、拒奶、黄疸迅速加重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检查血清胆红素水平。
母乳性黄疸患儿可继续母乳喂养,适当增加维生素D补充,避免阳光直射,定期监测胆红素水平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