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偏高可通过调整饮食、控制基础疾病、药物治疗、血液净化等方式干预,通常由高蛋白饮食、脱水、慢性炎症、多发性骨髓瘤等原因引起。
减少红肉、乳制品等高蛋白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比例,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每公斤体重0.8-1克,避免短期内大量摄入蛋白粉等营养补充剂。
糖尿病肾病、慢性肝炎等疾病会引起血浆蛋白异常,需规范治疗原发病。糖尿病肾病需控制血糖及血压,慢性肝炎需进行抗病毒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需使用来那度胺、硼替佐米等靶向药物,肾病综合征可选用缬沙坦、呋塞米等药物,需严格遵医嘱监测肝肾功能。
严重高蛋白血症伴器官损伤时需血浆置换,通过体外循环技术清除异常蛋白,通常需多次重复进行,每次治疗时长约3-4小时。
定期检测肝肾功能及尿蛋白指标,保持每日适量饮水,避免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导致血液浓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