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内分泌代谢科 > 内科 > 其它
内脏脂肪可以通过运动来减掉,但需结合饮食调整和长期坚持。
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均能有效减少内脏脂肪。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提高热量消耗,促进脂肪分解。力量训练通过增加肌肉量提升基础代谢率,间...
做完月子一般可以适当控制饮食减肥,但需避免过度节食影响哺乳和身体恢复。
产后减肥需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进行,哺乳期女性每日应摄入足够优质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可减少精制碳水和高脂食物比例,增加蔬...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一种由胎盘滋养层细胞分泌的糖蛋白激素。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妊娠早期由胚胎着床后形成,主要功能是维持妊娠黄体分泌孕酮,支持胚胎发育。该激素在受精后一周左右即可在母体血液中检测到...
激素分泌较多的时间段通常与人体生物钟、生理周期及特定活动相关。
激素分泌受昼夜节律、性别、运动状态等多因素影响。皮质醇在清晨6-8点达到峰值,促进清醒;生长激素在夜间深睡眠阶段分泌旺盛,尤其在入睡...
减肥期间一般不建议喝可乐,但少量饮用无糖可乐对减肥影响较小。可乐属于高糖饮料,容易导致热量摄入过多,影响减肥效果。
可乐含有大量糖分,每100毫升可乐约含10克糖,一瓶500毫升可乐的热量相当于一...
绿茶、乌龙茶和普洱茶有助于减肥。这些茶类含有特定活性成分,可通过调节代谢帮助控制体重。
绿茶中的儿茶素能促进脂肪氧化并抑制脂肪合成,同时可轻微提升基础代谢率。乌龙茶富含茶多酚和茶黄素,能阻断部分膳...
母乳喂养通常有助于产后体重减轻。
母乳喂养时,母亲的身体会消耗额外的热量来产生乳汁,每日可消耗几百大卡,相当于中等强度运动的热量消耗。这一过程可能促进脂肪代谢,尤其是孕期储存的脂肪。多数哺乳期女性...
喝白开水有助于减轻感冒症状,但无法直接治疗感冒。
感冒期间适量饮用白开水可以缓解咽喉干燥、稀释痰液并促进代谢废物的排出。水分摄入能够维持呼吸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减少病毒对黏膜的附着。对于发热患者,补...
茶叶的减肥原理主要是通过促进脂肪代谢、抑制脂肪吸收和调节能量平衡来实现的。
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咖啡因、茶黄素等多种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共同作用有助于减轻体重。茶多酚能够抑制脂肪合成酶的活性,减少脂肪...
激素水平过低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定期监测等方式干预。
激素过低可能与内分泌失调、腺体功能减退、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疲劳、情绪波动、代谢异常等症状。生活方式调整包括保持规律作息、...
12345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4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中医可以辅助治疗肾结石,但无法直接排出结石。肾结石的治疗方式主要有中药排石、针灸疗法、运动辅助、饮食调理、体外碎石等。建议结石直径小于6毫米且无严重梗阻时尝试中医干预,超过6毫米或伴随感染、肾功能损害时需结合西医治疗。
1、中药排石
金钱草颗粒、排石颗粒等中成药可通过利尿通淋作用促进小结石排出。适用于湿热蕴结型结石,表现为腰腹绞痛、小便黄赤。需配合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但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利尿类中药。
2、针灸疗法
针刺肾俞、膀胱俞等穴位可缓解肾绞痛,电针刺激能增强输尿管蠕动频率。需由专业医师操作,每周治疗3次,连续2周为1疗程。急性发作期禁用腹部穴位强刺激。
3、运动辅助
跳绳、爬楼梯等垂直运动利用重力作用帮助结石下移。建议每日运动30分钟,需避开剧烈疼痛期。输尿管末端结石可采用倒立体位辅助排石。
4、饮食调理
草酸钙结石患者需限制菠菜、浓茶等高草酸食物,尿酸结石应减少动物内脏摄入。每日柠檬水300毫升可碱化尿液,但胃溃疡患者禁用。
5、体外碎石
对于顽固性结石,中医医院可开展体外冲击波碎石术。需配合中药巩固防止复发,术后可能出现血尿、肾周血肿等并发症,孕妇及凝血障碍者禁忌。
肾结石患者应保持每日尿量2000毫升以上,避免久坐憋尿。定期复查B超监测结石位置变化,若出现持续腰痛、发热、无尿等症状需立即就医。中医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调整方案,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延长疗程。结石成分分析对预防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空腹血糖5.4毫摩尔/升和糖化血红蛋白5.8%的检测结果处于正常范围上限附近,可能提示需要关注血糖代谢情况。血糖代谢异常可能与遗传因素、饮食结构失衡、缺乏运动、胰岛素抵抗、肥胖等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出现血糖代谢异常的概率较高。这类人群建议定期监测血糖指标,并通过饮食控制和规律运动进行预防。若已出现典型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需及时就医进行糖耐量试验等进一步检查。
2、饮食结构失衡
长期高糖高脂饮食容易导致血糖波动。建议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全谷物和蔬菜摄入量,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和添加糖的摄入。保持三餐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
3、缺乏运动
运动不足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配合抗阻训练,能够改善血糖代谢。运动时需注意避免低血糖发生,建议随身携带碳水化合物食品。
4、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常见于腹型肥胖人群,可能伴随黑棘皮症等体征。改善胰岛素抵抗需减轻体重,必要时医生可能建议使用二甲双胍片等药物。定期检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有助于评估干预效果。
5、肥胖因素
体重超标特别是内脏脂肪堆积与血糖代谢异常密切相关。通过控制总热量摄入和增加运动量,使体重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能够显著改善血糖指标。必要时可寻求营养师指导制定个性化减重方案。
建议每3-6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日常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避免熬夜和过度压力。若出现明显口渴、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糖耐量试验等检查。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或妊娠糖尿病病史者,更需加强血糖监测和生活方式管理。
频繁排气可能与饮食结构、消化功能异常、肠道菌群失衡等因素有关。主要有进食过快、高淀粉高纤维饮食、乳糖不耐受、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
1、进食过快
吞咽空气过多会导致排气增加。进食时说话、咀嚼不充分或饮用碳酸饮料都会使过量气体进入消化道。建议细嚼慢咽,每口食物咀嚼20-30次,避免边吃边说话。餐后适当散步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
2、高淀粉高纤维饮食
红薯、豆类、洋葱等食物含有大量不易消化的低聚糖和膳食纤维,经肠道细菌发酵会产生氢气、二氧化碳等气体。这类食物虽有益健康,但需控制单次摄入量。可将豆类提前浸泡12小时,烹饪时延长煮沸时间。
3、乳糖不耐受
小肠缺乏乳糖酶时,牛奶中的乳糖无法被分解吸收,进入结肠后经细菌发酵产生大量气体。表现为饮用乳制品后出现腹胀、肠鸣。可选择无乳糖牛奶或酸奶替代,必要时可补充乳糖酶胶囊帮助消化。
4、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敏感性和运动功能异常会导致排气增多,常伴随腹痛、排便习惯改变。可能与精神压力、肠道感染史等因素有关。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匹维溴铵片调节肠道蠕动,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改善菌群平衡。
5、肠道菌群失调
长期使用抗生素、饮食不均衡等因素会破坏肠道微生态,使产气菌过度繁殖。表现为排气异味加重、持续时间长。可通过补充酪酸梭菌活菌胶囊等益生菌制剂,配合摄入发酵食品如泡菜、纳豆等进行调节。
建议记录每日饮食与排气情况,排查特定食物诱因。保持规律作息,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若调整饮食2周后仍无改善,或伴随体重下降、血便等症状,需进行胃肠镜或呼气试验等检查。注意避免过度限制饮食导致营养不良,可咨询营养师制定个性化膳食方案。
新生儿脑积水在怀孕期间通常可以通过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脑积水是指脑脊液在脑室系统内异常积聚,产前超声能检测到胎儿脑室扩张等异常表现。
怀孕18-24周进行的大排畸超声检查是筛查胎儿脑积水的关键时期。此时胎儿脑部结构已基本发育完善,超声可清晰显示侧脑室、第三脑室等结构。若侧脑室宽度超过10毫米,需警惕脑积水可能。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可重复的优势,能动态观察脑室变化,对轻度脑室扩张的鉴别诊断有帮助。部分病例需结合胎儿磁共振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如中脑导水管狭窄、脊柱裂等。
少数情况下,孕晚期才出现的快速进展性脑积水可能被漏诊。这类病例多与宫内感染、出血或肿瘤压迫有关,脑室扩张可能在妊娠最后三个月突然加重。对于高风险孕妇,如既往生育过神经管缺陷胎儿或孕期血清学筛查异常者,建议增加超声检查频率。若发现胎儿头围增长过快、颅骨缝分离等继发改变,即使脑室扩张不明显也需警惕。
确诊胎儿脑积水后,孕妇应转诊至具有产前诊断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系统评估。产科医生会结合羊水穿刺基因检测、TORCH感染筛查等明确病因,并与小儿神经外科医生共同制定随访方案。部分梗阻性脑积水胎儿可在出生后接受脑室腹腔分流术,而严重合并畸形者需多学科讨论妊娠管理策略。
上背中部疼痛可挂骨科、疼痛科、康复科、心血管内科或呼吸内科。上背中部疼痛可能与肌肉劳损、颈椎病、心绞痛、胸膜炎等因素有关。
1、骨科
骨科主要处理骨骼、关节及软组织相关疾病。上背中部疼痛若伴随活动受限、局部压痛或外伤史,可能与胸椎退行性变、胸椎小关节紊乱有关。胸椎退行性变通常表现为晨僵和姿势性疼痛,胸椎小关节紊乱可能因突然扭转动作诱发。医生可能建议X线或MRI检查,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和药物干预。
2、疼痛科
疼痛科适合慢性或不明原因疼痛患者。上背中部持续性钝痛、放射痛或夜间加重时,需排查肌筋膜炎、神经根受压等。肌筋膜炎常因长期伏案工作导致肌肉痉挛,神经根受压可能伴随上肢麻木。诊疗手段包括神经阻滞治疗和超声引导下松解术。
3、康复科
康复科针对功能性疼痛提供非药物干预。上背痛与不良体态、核心肌群无力相关时,可通过运动疗法改善。典型表现包括圆肩驼背姿势下的牵涉痛,或呼吸时肋间肌紧张。治疗方案含姿势矫正训练、悬吊运动疗法和体外冲击波治疗。
4、心血管内科
突发性撕裂样上背痛需优先排除心血管急症。主动脉夹层疼痛呈刀割样并向肩胛区放射,心肌缺血可能表现为压榨性胸痛伴后背牵扯。典型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确诊需依赖冠脉造影或CT血管成像,紧急处理包括降压和血运重建。
5、呼吸内科
呼吸系统疾病可引发牵涉性上背痛。胸膜炎疼痛随深呼吸加剧,肺尖部病变可能刺激膈神经导致肩部放射痛。伴随症状常见咳嗽、发热或呼吸困难,诊断需结合胸部CT和胸腔穿刺,治疗包括抗感染和胸腔闭式引流。
日常应避免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每30分钟起身活动。睡眠时选择中等硬度床垫,侧卧时在膝盖间放置枕头减轻脊柱压力。急性期可局部热敷15-20分钟缓解肌肉痉挛,若疼痛持续72小时不缓解或出现发热、肢体无力需立即就医。有心血管风险因素者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戒烟并控制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