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低血压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水分摄入、适度运动、药物治疗、中医调理等方式改善。低血压可能与遗传、脱水、药物副作用、心脏疾病、内分泌紊乱等因素有关。
调整饮食是改善低血压的基础措施,建议增加钠盐摄入,适量食用高蛋白食物如鸡蛋、瘦肉,避免空腹或过度节食。每日少量多餐有助于稳定血压,避免餐后低血压。增加水分摄入能扩充血容量,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运动前后及时补充电解质饮料。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增强血管张力,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避免久坐或突然站立。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常用药物包括盐酸米多君片、醋酸氟氢可的松片等,用于收缩血管或增加血容量。中医调理可通过黄芪、党参等补气药材改善体质,配合针灸或艾灸刺激穴位。
低血压患者应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突然改变体位,起床时先坐起1-2分钟再站立。定期监测血压变化,记录症状发作时间与诱因。若出现头晕加重、晕厥或视力模糊,需及时就医排查心脏或神经系统疾病。日常可穿弹力袜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避免高温环境或过度疲劳。饮食中可加入桂圆、红枣等温补食材,但需控制单次摄入量以防血糖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