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表起水泡可通过局部清洁、保护创面、药物治疗、就医处理等方式应对。水泡可能由摩擦刺激、烫伤、病毒感染、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使用生理盐水或温和消毒液轻柔冲洗水泡周围皮肤,避免水泡破裂。生理性摩擦水泡无须特殊处理,保持干燥即可。
用无菌敷料覆盖未破损水泡,减少摩擦和感染风险。烫伤导致的水泡需避免自行挑破,可外用磺胺嘧啶银乳膏预防感染。
病毒感染引起的水泡如带状疱疹,需遵医嘱使用阿昔洛韦乳膏、喷昔洛韦乳膏等抗病毒药物,可能伴随神经痛症状。
直径超过2厘米、化脓或伴随发热的水泡需及时就医,过敏反应导致的大面积水泡需使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治疗。
避免抓挠水泡,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出现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应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