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肿大可能由外伤感染、过敏反应、耳廓软骨炎、耳部肿瘤等原因引起,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耳部撞击或抓挠导致局部充血水肿,可能伴随皮肤破损渗液。轻微外伤可通过冷敷缓解,合并感染时需使用左氧氟沙星滴耳液、莫匹罗星软膏、头孢克洛分散片等药物。
接触染发剂、金属耳饰等致敏原引发血管神经性水肿,常伴皮肤瘙痒发红。需立即脱离过敏原,口服氯雷他定片、外用氢化可的松乳膏,严重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与自身免疫异常或细菌感染有关,表现为耳廓弥漫性红肿热痛。需使用泼尼松片控制炎症,配合环丙沙星片抗感染,顽固病例可能需手术引流。
如基底细胞癌或血管瘤等占位性病变,可能导致耳廓不对称膨大。需通过病理活检确诊,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等。
避免抓挠肿胀部位,减少辛辣食物摄入,若肿胀持续超过48小时或伴随听力下降需及时就诊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