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期排出血块多数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可能与子宫内膜脱落速度较快、久坐不动、子宫位置异常、子宫肌瘤等因素有关。
月经期子宫内膜快速脱落时,凝血机制来不及完全溶解纤维蛋白,可能形成小于硬币大小的暗红色血块,通常无须特殊处理,建议适当活动促进排出。
长时间保持坐姿会导致经血滞留宫腔,部分血液凝固后排出呈现块状,改变体位或轻度运动后血块可减少,日常需避免久坐超过2小时。
子宫过度前屈或后屈可能影响经血排出速度,导致血液部分凝固,常伴随痛经症状,可通过膝胸卧位改善,严重者需医生评估是否需子宫悬吊术。
黏膜下肌瘤可能增大宫腔面积导致经血量多血块大,通常伴有经期延长,确诊后可采用米非司酮、氨甲环酸等药物控制,必要时行肌瘤切除术。
日常可热敷下腹部缓解不适,若血块持续超过指甲大小或伴随严重贫血,建议妇科就诊排查病理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