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疾病百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动脉瘤(动脉瘤)

动脉瘤

动脉瘤概述

动脉瘤是指由于动脉壁的病变或损伤,形成动脉壁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或膨出的表现,以膨胀性、搏动性肿块为主要表现。可以发生在动脉系统的任何部位,而以肢体主干动脉、主动脉和颈动脉较为常见。
  • 发病部位在哪里?血管
  • 应该挂什么科?血管外科
  • 有什么典型症状?搏动性肿块 、疼痛、血栓脱落、组织坏死
  • 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呢?心血管造影(ACG)、头部B超
  • 这样的病症传染吗?该病不具有传染性
  • 高发人群?无人群限制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语音

更多

相关医生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崔方博

Q: 动脉瘤治疗效果如何

A:

动脉瘤治疗效果与瘤体位置、大小及治疗时机密切相关,主要治疗方式包括保守监测、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术和血管重建术。

1、保守监测

适用于未破裂的小型动脉瘤,通过定期影像学检查观察瘤体变化,控制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可延缓进展。

2、介入栓塞术

微创治疗通过导管植入弹簧圈或血流导向装置,适用于多数颅内动脉瘤,术后恢复快但存在复发可能。

3、开颅夹闭术

传统外科手术直接夹闭瘤颈,适用于宽颈动脉瘤或介入失败病例,需评估手术耐受性及术后血管痉挛风险。

4、血管重建术

复杂动脉瘤可能需血管搭桥或载瘤动脉闭塞,需联合神经外科与血管外科团队实施,术后需长期抗凝管理。

治疗后应定期进行脑血管造影复查,严格控制血压血糖,避免剧烈运动及情绪激动,突发剧烈头痛需立即就医。

崔方博

Q: 颅内动脉瘤血管栓塞术危险性高不高

A:

颅内动脉瘤血管栓塞术危险性相对可控,主要风险包括术中出血、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术后感染等。该手术技术成熟,但风险程度与动脉瘤位置、大小及患者基础疾病密切相关。

1、术中出血

导管操作可能导致动脉瘤破裂出血,发生率较低但后果严重。术前需完善脑血管造影评估瘤体形态,术中采用弹簧圈栓塞时需实时监测血压。

2、血管痉挛

导管刺激可能引发脑血管痉挛,表现为突发头痛或神经功能缺损。预防性使用尼莫地平,术中采用微导管技术减少血管接触。

3、血栓形成

异物植入可能诱发血栓,术后需规范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术中采用肝素化处理可降低风险。

4、术后感染

穿刺部位或颅内感染概率低于1%,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出现发热需及时进行血培养及腰椎穿刺检查。

术后需监测神经系统症状变化,保持血压稳定,避免剧烈咳嗽或用力排便等增加颅内压的行为,定期复查脑血管影像评估栓塞效果。

崔方博

Q: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护理

A: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护理主要包括伤口护理、药物管理、活动指导和饮食调整。

1、伤口护理:

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避免沾水或抓挠,观察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

2、药物管理:

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或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钠片,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3、活动指导:

术后24小时内卧床制动,逐步恢复日常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和提重物,3个月内禁止游泳及高空作业。

4、饮食调整:

选择低盐低脂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每日饮水保持充足。

术后需定期复查脑血管造影,出现头痛呕吐或肢体无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康复。

崔方博

Q: 动脉瘤是什么意思

A:

动脉瘤是动脉血管壁局部异常扩张形成的瘤样病变,常见于脑动脉、主动脉等部位,主要类型包括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

1. 真性动脉瘤

血管壁全层扩张形成,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退行性变,可能伴随搏动性肿块、压迫症状。

2. 假性动脉瘤

血管壁部分破裂后周围组织包裹形成的血肿,多由外伤或医源性损伤导致,表现为局部血肿和疼痛。

3. 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膜撕裂导致血液进入血管壁分层,常见于高血压或遗传性结缔组织病,突发剧烈胸背痛为典型症状。

4. 特殊部位动脉瘤

脑动脉瘤、腹主动脉瘤等特定部位病变,破裂风险与瘤体大小、位置相关,可能引发致命性出血或器官缺血。

动脉瘤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控制血压,定期进行血管超声或CT检查监测瘤体变化,出现突发疼痛需立即就医。

本周疾病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