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疾病百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麻痹性肠梗阻(肠痹)

麻痹性肠梗阻

麻痹性肠梗阻概述

麻痹性肠梗阻亦称无动力性肠麻痹,是因各种原因影响肠道植物神经系统的平衡;或影响肠道局部神经传导;或影响肠道平滑肌收缩使肠管扩张蠕动消失。患者腹胀显著,无阵发性绞痛等,肠蠕动减弱或消失,罕有引起肠穿孔者。且常伴有呕吐胃内容物,呕吐物中无粪味。病人不能坐起,感觉呼吸困难。
  • 发病部位在哪里?全腹
  • 应该挂什么科?消化内科、普通外科
  • 有什么典型症状?肠鸣音减弱、呕吐、腹胀
  • 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呢?X线平片
  • 这样的病症传染吗?该病不具有传染性
  • 高发人群?所有人群

相关语音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李渊

Q: 什么是麻痹性肠梗阻

A:

麻痹性肠梗阻属于功能性肠梗阻,主要由肠道蠕动功能丧失导致,常见诱因包括术后并发症、电解质紊乱、腹腔感染、神经系统病变等。

1、术后并发症

腹部手术后肠道神经反射受抑制,可能与麻醉药物残留、创伤应激有关,表现为腹胀、排气排便停止。需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充营养,必要时使用新斯的明注射液促进肠蠕动。

2、电解质紊乱

低钾血症会削弱肠道平滑肌收缩力,常因呕吐腹泻或利尿剂使用不当引发。需静脉补钾纠正电解质,监测血钾浓度,配合枸橼酸钾颗粒等口服制剂。

3、腹腔感染

腹膜炎等炎症刺激会导致肠管麻痹,多伴随发热、腹膜刺激征。需使用头孢曲松钠联合甲硝唑抗感染,严重时行腹腔引流术。

4、神经系统病变

脊髓损伤或糖尿病神经病变可影响肠道自主神经调节,可能伴随感觉障碍。需治疗原发病,使用甲钴胺营养神经,配合乳果糖口服溶液缓解便秘。

患者应保持半卧位减轻腹胀,恢复期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避免高纤维食物刺激肠管,定期复查腹部平片评估肠蠕动恢复情况。

李渊

Q: 麻痹性肠梗阻应该怎么办

A:

麻痹性肠梗阻可通过胃肠减压、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和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该症状通常由术后肠麻痹、电解质紊乱、腹腔感染或神经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

1、胃肠减压

通过鼻胃管引流减轻肠腔压力,适用于术后肠麻痹或腹腔感染患者,需配合禁食和静脉补液。

2、药物治疗

可遵医嘱使用新斯的明促进肠蠕动,阿托品缓解痉挛性疼痛,头孢曲松控制腹腔感染。

3、营养支持

通过肠外营养维持机体需求,待肠功能恢复后逐步过渡至低渣流质饮食。

4、手术治疗

针对机械性梗阻或肠坏死患者需紧急手术,常见术式包括肠粘连松解术或肠切除吻合术。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禁食,恢复期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避免高纤维食物刺激肠道,定期复查腹部平片评估肠蠕动恢复情况。

范存刚

Q: 麻痹性肠梗阻怎么引起的

A:

麻痹性肠梗阻可能由术后肠麻痹、电解质紊乱、腹腔感染、神经系统病变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胃肠减压、药物治疗、感染控制、原发病治疗等方式干预。

1、术后肠麻痹

腹部手术后肠道蠕动暂时抑制是常见诱因,表现为腹胀、排气排便停止。建议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恢复,必要时采用新斯的明注射液、多潘立酮片、莫沙必利片等促胃肠动力药。

2、电解质紊乱

低钾血症导致肠平滑肌收缩无力,常伴肌无力、心律失常。需静脉补充氯化钾溶液,日常监测血钾水平,避免使用呋塞米片等排钾利尿剂。

3、腹腔感染

腹膜炎或腹腔脓肿引发炎症介质抑制肠蠕动,多伴发热、腹膜刺激征。需静脉使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控制感染,严重者行腹腔引流术。

4、神经系统病变

脊髓损伤或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肠道神经调节异常,可能合并排尿障碍。需治疗原发病,配合使用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营养神经,必要时行肠造瘘术。

麻痹性肠梗阻患者应禁食并配合胃肠减压,恢复期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避免高纤维食物刺激肠道,定期复查腹部平片评估肠管扩张程度。

范存刚

Q: 麻痹性肠梗阻的症状表现

A:

麻痹性肠梗阻的典型症状包括腹胀、腹痛、呕吐、停止排便排气,按病程进展可分为早期肠鸣音减弱、进展期腹部膨隆、终末期感染性休克等表现。

1、早期表现

肠蠕动减弱导致肠鸣音消失,伴随脐周隐痛和轻度腹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反射性恶心。

2、进展期表现

全腹对称性膨隆明显,出现持续性胀痛伴呕吐,呕吐物可能含有胆汁或粪样物质。

3、终末期表现

严重电解质紊乱引发肌肉无力,肠壁缺血坏死导致发热、心率增快,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征象。

出现持续腹胀伴呕吐时应立即禁食禁水,及时就医排查病因,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进行胃肠减压及静脉营养支持。

本周疾病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