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方博 马鞍山市人民医院 肿瘤内科
51804阅读
崔方博 马鞍山市人民医院 肿瘤内科
55698阅读
Q: 肾母细胞瘤能活20年吗
A:
肾母细胞瘤患儿存活20年的概率与肿瘤分期、治疗反应等因素相关,早期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长期生存率。 I-II期患儿5年生存率较高,规范治疗后部分可长期存活;III-IV期需结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远期预后相对较差。 预后良好型(如经典型)对治疗反应较好,20年生存可能性高于预后不良型(如间变型)。 手术完全切除联合放化疗是基础,治疗方案包括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等药物,需严格遵循儿童肿瘤协作组指南。 治疗后需终身随访,定期进行腹部超声、CT等检查,早期发现复发转移可提高二次治疗成功率。 建议患儿家属定期至儿童肿瘤专科随访,治疗期间注意营养支持与感染预防,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1、肿瘤分期
2、病理类型
3、治疗规范
4、复发监测
Q: 小儿肾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法
A:
小儿肾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小儿肾母细胞瘤的主要方法,通过手术可以完全或部分切除肿瘤组织,手术方式根据肿瘤大小和位置决定。 化学治疗常用于手术前后,常用药物包括长春新碱、环磷酰胺、依托泊苷等,可帮助缩小肿瘤或消灭残留癌细胞。 放射治疗适用于高风险病例或手术无法完全切除的情况,通过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但需注意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靶向治疗针对特定分子靶点,如贝伐珠单抗等药物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适用于复发或难治性病例。 治疗期间需注意营养支持,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定期复查监测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家长应遵医嘱配合全程治疗。1、手术切除
2、化学治疗
3、放射治疗
4、靶向治疗
A:
儿童肾母细胞瘤化疗后复发可能与肿瘤细胞耐药性、化疗方案局限性、基因突变及微小残留病灶等因素有关,复发后需调整治疗方案并加强多学科协作。 部分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可能与ATP结合盒转运蛋白过度表达有关,表现为化疗后病灶缩小不理想。可尝试更换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多柔比星等二线药物。 标准化疗方案可能无法完全清除隐匿病灶,尤其晚期患者更易出现。需根据危险度分级调整剂量,必要时联合放疗或采用大剂量化疗联合干细胞移植。 WT1、CTNNB1等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肿瘤恶性程度增高,常伴随血尿、腹部包块重新出现。需进行基因检测并考虑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 化疗后影像学阴性的微小病灶可能重新增殖,与肿瘤干细胞存活有关。建议家长定期复查超声和CT,必要时采用手术切除残余病灶。 家长需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化疗期间注意营养支持,每日监测体温及排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返院评估。1.肿瘤耐药性
2.方案局限性
3.基因突变
4.微小残留灶
A:
肾母细胞瘤预后主要受肿瘤分期、病理类型、患儿年龄、治疗方式等因素影响,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生存率。 临床分期是核心因素,I-II期5年生存率较高,IV期预后较差。肿瘤是否突破包膜、有无远处转移直接影响治疗方案选择。 组织学分为良好型和间变型,间变型对化疗敏感性低且易复发。病理检查中染色体1p/16q缺失提示预后不良。 2岁以下患儿预后优于大龄儿童,可能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差异有关。新生儿期发病需特别注意合并畸形情况。 规范化的手术切除联合放化疗是关键,术前化疗可使肿瘤缩小提高切除率。复发患者可采用大剂量化疗联合干细胞移植。 建议定期复查腹部超声与胸部CT,治疗期间注意营养支持并预防感染,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1、肿瘤分期
2、病理类型
3、患儿年龄
4、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