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疾病百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水中毒(水过多、稀释性低钠血症)

水中毒

水中毒概述

水过多系指机体摄入或输入水过多,以致水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液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又称“水中毒”或稀释性低钠血症,水中毒发生较少,仅在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或肾功能不全的情况下,机体摄入水分过多或接受过多的静脉输液,才造成水在体内蓄积,导致水中毒。
  • 发病部位在哪里?全身
  • 应该挂什么科?肾内科
  • 有什么典型症状?头痛、恶心、呕吐、抽搐、昏迷、呼吸困难
  • 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呢?血常规
  • 这样的病症传染吗?该病不具有传染性
  • 高发人群?所有人群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语音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邸志勇

Q: 水中毒症状和解决办法是什么

A:

水中毒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模糊、抽搐等,可通过限制饮水、补充电解质、药物治疗、透析治疗等方式缓解。水中毒通常由饮水过量、肾脏疾病、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

1、饮水过量

短时间内大量饮水超过肾脏排泄能力,导致血液稀释和低钠血症。治疗需立即停止饮水,轻度患者可通过限制液体摄入恢复,严重者需静脉输注高渗盐水。

2、肾脏疾病

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排泄水分功能受损,可能与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因素有关,常伴随少尿、水肿等症状。治疗原发病同时需严格限制水分,必要时使用呋塞米、托拉塞米等利尿剂。

3、激素分泌异常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可能与肺部疾病、恶性肿瘤有关,表现为持续性低钠血症。治疗需限制液体摄入,使用地美环素、托伐普坦等药物调节水盐平衡。

4、药物因素

部分抗抑郁药、抗癫痫药可能干扰肾脏排水功能,导致水中毒风险增加。出现症状时应及时停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使用呋塞米促进排水。

日常应注意控制单次饮水量不超过1000毫升,运动后补充含电解质饮料,长期服用相关药物者需定期监测血钠水平。

邸志勇

Q: 一次性急喝多少水才能水中毒

A:

一次性急喝超过4000毫升水可能引发水中毒,实际安全饮水量受体重、肾脏功能、运动强度、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

1、体重差异

体重较轻者肾脏排水能力有限,短时间内摄入大量水分更易导致血液稀释。

2、肾脏功能

肾功能不全患者尿液浓缩能力下降,过量饮水会加重电解质紊乱风险。

3、运动强度

高强度运动后大量饮水会加速钠离子流失,诱发低钠血症。

4、环境温度

高温环境下快速补水可能超过汗液蒸发速度,造成体液失衡。

建议采用少量多次的饮水方式,运动后优先补充含电解质饮品,出现头痛呕吐等水中毒症状需立即就医。

许光仓

Q: 水中毒是什么

A:

水中毒是过量饮水导致血液钠浓度急剧下降的电解质紊乱综合征,常见于短时间内大量饮水、肾脏排水功能障碍或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等情况。

1、饮水过量

短时间内摄入超过肾脏排泄能力的水分,导致血液稀释。建议控制单次饮水量不超过1000毫升,运动后补水遵循少量多次原则。

2、肾脏疾病

慢性肾病等导致排水功能下降,可能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重吸收障碍有关,常伴随水肿、少尿。需限制液体摄入并治疗原发病。

3、内分泌异常

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可能由肺部疾病、肿瘤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发,表现为低钠血症和尿液浓缩。需进行激素替代治疗和病因控制。

4、精神因素

精神障碍患者可能出现强迫性饮水行为,需进行心理干预联合限水管理,必要时使用奥氮平等药物控制精神症状。

日常应避免一次性饮用超过身体需求的水分,出现头痛、恶心等疑似症状时立即停止饮水并就医,运动员和高温作业者需科学补充含电解质饮品。

邸志勇

Q: 水中毒怎么缓解

A:

水中毒可通过限制饮水、补充电解质、利尿治疗、血液透析等方式缓解。水中毒通常由过量饮水、肾脏排水功能障碍、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原因引起。

1、限制饮水:

立即停止饮水,减少水分摄入,避免症状加重。轻度水中毒通过限制饮水即可缓解。

2、补充电解质:

静脉输注高渗盐水纠正低钠血症,常用氯化钠注射液。同时监测血钠浓度,避免纠正过快。

3、利尿治疗:

使用袢利尿剂如呋塞米、托拉塞米促进水分排出。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电解质紊乱加重。

4、血液透析:

严重水中毒出现脑水肿时需紧急血液透析,快速清除体内多余水分。血液净化治疗需在重症监护下进行。

日常应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运动后补水要少量多次。出现头痛、恶心等水中毒症状应及时就医。

本周疾病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