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928次播放 时长01:00
61675次播放 时长01:49
63108次播放 时长01:44
76705次播放 时长01:47
73359次播放 时长01:46
56449次播放 时长01:46
67617次播放 时长01:55
71149次播放 时长01:35
杨柳 马鞍山市人民医院 血液科
18073阅读
杨柳 马鞍山市人民医院 血液科
20263阅读
A: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多数情况下不会遗传,但少数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该病主要与免疫异常、感染、药物反应、基因突变等因素相关。 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血小板导致数量减少,表现为皮肤瘀斑或出血。治疗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 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诱发免疫反应破坏血小板,伴随发热或乏力。需控制感染源并监测血小板计数。 部分抗生素或抗癫痫药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停药后通常可恢复。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极少数病例存在WAS基因等遗传缺陷,表现为自幼反复出血。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特殊治疗。 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血小板水平,出现严重出血时立即就医。1、免疫异常
2、感染因素
3、药物反应
4、基因突变
Q: 什么是血小板减少症
A:
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以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为特征的血液系统疾病,可能由骨髓生成不足、脾脏滞留增多、免疫破坏加速、药物因素等原因引起。 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表现为皮肤瘀斑、牙龈出血,可通过促血小板生成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 脾功能亢进时血小板滞留增多,常见于肝硬化、淋巴瘤等疾病,伴随脾脏肿大、腹水等症状,严重时需考虑脾切除术。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因抗体破坏血小板导致,常见皮肤黏膜出血点,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药物控制免疫反应。 部分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可能抑制血小板生成,停药后多可恢复,必要时需输注血小板支持治疗。 血小板减少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饮食选择易消化软食,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出现严重出血倾向需立即就医。1、骨髓生成不足
2、脾脏滞留增多
3、免疫破坏加速
4、药物因素
Q: 血小板减少症能治好吗?
A: 血小板减少症分为不同的类型,在治疗上也是不同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此类疾病在儿童的治愈率为80%,在成人的治愈率为20%;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顾名思义,该类。疾病继发于其他慢性疾病,常见的有肿瘤、感染和高热、风湿免疫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等。
Q: 血小板减少症能治好
A:
血小板减少症多数情况下可以治愈,具体治疗效果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式等因素有关。治疗方法主要有免疫调节治疗、药物治疗、输血支持治疗、手术治疗。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能与自身抗体破坏血小板有关,表现为皮肤瘀点、鼻出血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药物调节免疫。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需停用可疑药物,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如艾曲泊帕、罗米司亭等药物刺激骨髓造血。 急性严重出血或血小板计数极低时需输注血小板悬液,同时治疗原发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的疾病。 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考虑脾切除术,约三分之二患者术后血小板可恢复正常。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需根据具体类型选择治疗方案。 建议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保证充足营养摄入,出现异常出血及时就医。1、免疫调节治疗
2、药物治疗
3、输血支持
4、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