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699次播放 时长03:06
72706次播放 时长03:09
42861次播放 时长03:25
59231次播放 时长03:10
67613次播放 时长03:11
72487次播放 时长02:48
75989次播放 时长03:19
80965次播放 时长02:59
原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呼吸内科
58548阅读
李竹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71768阅读
A:
接种乙肝疫苗后检查乙肝两对半主要用于确认疫苗是否成功诱导抗体产生,评估免疫效果,排除既往感染或隐匿性感染,以及指导后续接种方案。 乙肝表面抗体是疫苗有效性的核心指标,通过两对半检测可明确抗体水平是否达到保护阈值。若抗体滴度不足需补种疫苗。 少数人可能曾接触病毒但未发病,通过检测乙肝核心抗体等指标可识别隐匿感染状态,避免误判为疫苗无效。 对疫苗无应答者可能存在免疫功能异常,需进一步排查慢性疾病、免疫抑制等因素,必要时采用高剂量疫苗加强免疫。 根据检测结果制定个性化方案,抗体阳性者无须处理,阴性者需重新接种,混合感染状态者需专科干预。 建议检测时间为全程接种后1-2个月,特殊人群如医务人员、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定期监测抗体水平。1、确认免疫效果
2、排除既往感染
3、发现免疫缺陷
4、指导后续措施
A:
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方法主要有孕期抗病毒治疗、新生儿联合免疫接种、避免母乳喂养、分娩方式选择、产后母婴隔离等。乙肝母婴传播可能发生在妊娠期、分娩过程或产后哺乳阶段,需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妊娠中晚期检测乙肝病毒载量超过一定阈值时,医生可能建议使用替诺福韦酯片或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进行抗病毒治疗。这类药物能显著降低母体血液中病毒含量,减少胎儿宫内感染概率。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与病毒学指标,分娩后根据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需完成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重组乙肝疫苗。后续按0-1-6个月程序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可使保护成功率超过90%。早产儿或低体重儿需根据体重调整免疫球蛋白剂量,并增加疫苗注射次数。 当母亲乙肝病毒DNA载量较高或存在乳头皲裂时,应避免母乳喂养。病毒可通过破损的乳头或乳汁传播,此时建议使用配方奶粉替代。若母亲接受规范抗病毒治疗且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经医生许可后可谨慎哺乳。 自然分娩可能增加产道接触感染风险,择期剖宫产可降低病毒暴露概率。但需结合孕妇肝功能状况、胎儿情况综合评估,不应单纯为阻断传播而选择手术分娩。分娩时需严格消毒器械,及时清理新生儿口鼻分泌物。 母亲生活用品需单独存放消毒,避免与新生儿共用牙刷、指甲剪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照料婴儿前应规范洗手,皮肤黏膜破损时暂停直接护理。母婴同室时需物理隔离,医务人员需监测新生儿血清学标志物至接种完成。 除医疗干预外,孕前筛查与孕早期乙肝标志物检测是预防基础。携带病毒的孕妇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肝脏负担,定期复查肝功能与超声。新生儿完成疫苗接种后7-12个月需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滴度,抗体不足者需补种加强针。家庭成员应共同筛查接种,建立群体免疫屏障。1、孕期抗病毒治疗
2、联合免疫接种
3、哺乳方式调整
4、分娩过程管理
5、产后防护措施
Q: 乙肝会接触传播吗
A:
乙肝一般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乙肝病毒在体外存活能力较弱,握手、共用餐具、拥抱等行为通常不会导致感染。 乙肝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中,传播途径具有明确指向性。破损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血液或体液可能引发感染,例如共用注射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操作、纹身或穿耳洞工具消毒不彻底等情况。日常工作生活中无血液暴露的接触如交谈、咳嗽、打喷嚏均不会传播病毒。汗液、唾液、泪液等体液中的病毒含量极低,不足以构成传染风险。 特殊情况下存在理论上的接触传播可能,如感染者皮肤破损渗出血液后,他人伤口直接接触其新鲜血液。婴幼儿可能通过咀嚼食物后喂食等密切接触方式感染,这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这种传播方式在临床实践中较为罕见,不属于主要传播途径。 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式是接种疫苗,产生保护性抗体后可获得长期免疫。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用品,医疗操作需使用一次性或严格消毒的器械。若发生高危暴露,应及时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必要时进行被动免疫或加强接种。日常接触无需过度担忧,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即可有效阻断传播。
Q: 乙肝患者适合吃水果吗?
A:
乙肝患者一般适合吃水果,可以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改善肝功能。水果中的抗氧化成分可能对肝脏修复有一定帮助,但需注意选择低糖水果并控制摄入量。 苹果富含果胶和维生素C,能促进胃肠蠕动并帮助排毒。乙肝患者适量食用可减轻肝脏代谢负担,但需避免空腹食用以免刺激胃酸分泌。建议选择新鲜苹果而非果汁,以减少糖分摄入。 蓝莓含有花青素等抗氧化物质,可能减轻肝脏氧化损伤。其低糖特性适合乙肝患者作为加餐,但每日摄入量建议控制在50克以内。对浆果过敏者应谨慎食用。 猕猴桃的维生素C含量较高,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其含有的蛋白酶可促进蛋白质消化,但肝硬化患者需控制摄入量以防腹泻。建议选择成熟果实以避免口腔黏膜不适。 柚子富含柚皮苷,可能与部分抗病毒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服用恩替卡韦等药物的患者应咨询医生后食用。健康乙肝患者可少量食用果肉,避免同时服药和食用。 香蕉提供钾元素和易消化碳水化合物,适合肝功能异常时补充能量。但合并糖尿病或脂肪肝的乙肝患者需限制食用量,建议每日不超过1根中等大小香蕉。 乙肝患者每日水果摄入量建议200-350克,分2-3次食用,避免进食腐烂或未洗净水果。合并肝性脑病需限制高钾水果,腹水患者应控制水分摄入。选择不同颜色水果以保证营养均衡,食用后出现腹胀或腹泻应及时调整品种。定期监测肝功能并根据医生建议调整饮食方案,避免用水果替代正规抗病毒治疗。1、苹果
2、蓝莓
3、猕猴桃
4、柚子
5、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