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疾病百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化脓性骨髓炎(附骨疽)

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概述

化脓性骨髓炎是指因各种感染因素造成的骨髓炎症。以病程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骨髓炎以骨质吸收、破坏为主。慢性骨髓炎以死骨形成和新生骨形成为主。化脓性骨髓炎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偶尔为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绿脓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途径有血源性、蔓延性及外伤性。血源性者病菌... [详情]
  • 发病部位在哪里?骨髓
  • 应该挂什么科?骨科
  • 有什么典型症状?盗汗、恶心、消瘦、周身不适、高热、剧痛
  • 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呢?骨关节及软组织CT、骨关节及肌肉MRI
  • 这样的病症传染吗?该病不具有传染性
  • 高发人群?儿童多见

相关文章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盖灿

Q: 化脓性骨髓炎诊断依据是什么

A:

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依据主要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查。

1、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发热、寒战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脓液渗出或窦道形成。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C反应蛋白和血沉等炎症指标明显升高。

3、影像学检查

X线早期可能无明显改变,后期可见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等;CT和MRI可更早发现骨髓水肿和骨质破坏。

4、病原学检查

通过血培养或局部脓液培养可明确致病菌,常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建议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综合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期间需注意休息和营养支持。

盖灿

Q: 化脓性骨髓炎诱发因素

A:

化脓性骨髓炎可能由外伤感染、血源性感染、邻近组织感染扩散、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引起。

1、外伤感染:

开放性骨折或手术伤口污染可能导致细菌直接侵入骨组织,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需彻底清创并使用头孢唑林、克林霉素、万古霉素等抗生素。

2、血源性感染:

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灶的细菌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常见于儿童长骨干骺端,伴随高热寒战,需静脉注射青霉素、头孢曲松、利奈唑胺等药物。

3、邻近感染扩散:

软组织脓肿或关节感染直接侵蚀骨皮质,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需手术引流联合使用氟氯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加环素等治疗。

4、免疫功能低下:

糖尿病、艾滋病等基础疾病患者易发生条件致病菌感染,表现为不典型骨痛,除抗感染治疗外需积极控制原发病。

保持皮肤清洁完整,及时处理各类感染灶,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出现持续骨痛伴发热应及时就医。

郑庆祥

Q: 化脓性骨髓炎怎么治疗

A:

化脓性骨髓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手术清创、引流排脓、高压氧治疗等方式治疗。化脓性骨髓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外伤、血源性传播、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

化脓性骨髓炎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细菌感染有关,通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发热等症状。可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青霉素钠等药物。

2、手术清创

化脓性骨髓炎可能与骨髓腔积脓、死骨形成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患肢功能障碍、窦道流脓等症状。需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和死骨,术后配合抗生素治疗。

3、引流排脓

化脓性骨髓炎可能与脓肿形成有关,通常表现为局部波动感、皮肤破溃等症状。需切开引流排出脓液,减轻局部压力。

4、高压氧治疗

化脓性骨髓炎可能与局部缺氧有关,通常表现为伤口愈合缓慢等症状。高压氧可提高组织氧含量,促进伤口愈合和骨修复。

治疗期间需加强营养摄入,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保持患肢制动休息,定期复查血常规和影像学检查。

郑庆祥

Q: 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表现

A:

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表现包括局部红肿热痛、发热寒战、活动受限及窦道形成,病情发展可能从急性期进展为慢性骨髓炎。

1、局部红肿热痛

早期表现为感染部位皮肤发红、肿胀、皮温升高及剧烈压痛,可能与细菌经血行播散或外伤直接侵入有关。可遵医嘱使用头孢曲松、克林霉素、万古霉素等抗生素治疗。

2、发热寒战

患者出现高热伴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常见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需静脉应用抗生素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利奈唑胺,同时进行血培养检查。

3、活动受限

病变骨骼周围肌肉保护性痉挛导致关节功能障碍,多见于下肢长骨感染。需制动患肢并配合物理治疗,严重者需手术清除死骨。

4、窦道形成

慢性骨髓炎特征性表现,皮肤形成经久不愈的排脓窦道。需手术行病灶清除联合持续灌洗,必要时进行肌瓣移植修复骨缺损。

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期间保持患肢抬高,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避免负重活动直至感染完全控制。

本周疾病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