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疾病百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戊肝(戊肝)

戊肝

戊肝概述

戊型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typeE,HE戊肝)是一种自限性传染病,其传播方式,临床表现和预后均与甲型肝炎(甲肝)类似,但小儿戊肝的发病率低,孕妇患戊肝病死率高为本型肝炎的特点。其流行特点也似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具有明显季节性,多见于雨季或洪水之后,无慢性化,预后良好。
  • 发病部位在哪里?上腹
  • 应该挂什么科?消化内科、肝胆外科、中医内科、肝病科
  • 有什么典型症状?呕吐、恶心、食欲不振
  • 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呢?彩超、病原体检测
  • 这样的病症传染吗?该病不具有传染性
  • 高发人群?孕妇高发,死亡率高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语音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阳虹

Q: 出现戊肝是什么

A: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1. 病毒感染

戊型肝炎病毒是主要致病源,感染者粪便污染水源或食物后易传播。治疗以支持疗法为主,可遵医嘱使用甘草酸二铵、水飞蓟宾、腺苷蛋氨酸等护肝药物。

2. 饮食传播

食用未煮熟的贝类或受污染食物是常见感染途径。发病期需卧床休息,避免高脂饮食,可配合使用复方甘草酸苷、双环醇等药物改善肝功能。

3. 免疫功能低下

孕妇、慢性肝病患者等免疫力较弱人群易发展为重症。需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必要时使用人血白蛋白、促肝细胞生长素等特殊治疗。

4. 水源污染

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易通过污染水源暴发流行。急性期应隔离治疗,重症患者需考虑人工肝支持系统干预。

预防重点在于饮食卫生和饮用水消毒,出现持续黄疸或肝功能异常应及时就医,避免发展为肝衰竭。

马莉

Q: 甲乙丙丁戊肝病的区别

A:

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的主要区别在于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及预后,五种肝炎病毒分别导致不同临床特征的肝脏炎症。

1、甲型肝炎

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表现为急性肝炎,无慢性化倾向。典型症状包括发热、乏力、黄疸,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

2、乙型肝炎

经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传播,可发展为慢性感染。部分患者出现肝区隐痛、食欲减退,需长期抗病毒治疗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慢性感染者需定期监测肝癌风险。

3、丙型肝炎

主要经血液传播,起病隐匿易慢性化。常见症状为疲劳、关节痛,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如索磷布韦、格卡瑞韦可治愈,未经治疗可能进展为肝硬化。

4、丁型肝炎

需与乙型肝炎病毒共感染,加重肝脏损伤。表现为黄疸加重、腹水,治疗需联合乙肝抗病毒药物,预防重点在于乙肝疫苗接种。

5、戊型肝炎

通过污染水源传播,孕妇感染易重症化。症状类似甲肝但黄疸更显著,通常自限性,重症患者需住院监护,避免生食可有效预防。

各类肝炎患者均需戒酒并保持均衡饮食,慢性肝炎患者应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与超声,出现皮肤瘀斑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

李菲菲

Q: 戊肝会传染吗

A:

戊肝会传染。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传播方式有饮用被污染的水源、食用未煮熟的动物肝脏、接触感染者排泄物以及母婴垂直传播。

1、水源传播

饮用被戊肝病毒污染的生水或未煮沸的水可能导致感染,建议饮用煮沸后的水或正规渠道的瓶装水。

2、食物传播

食用未彻底煮熟的猪肝、贝类等动物源性食品可能传播病毒,需确保食物中心温度达到70摄氏度以上。

3、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感染者粪便或污染物后未规范洗手可能造成传播,应注意手卫生和环境卫生消毒。

4、母婴传播

孕妇感染戊肝病毒可能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传染给胎儿,孕期需加强血清学筛查和产前防护。

预防戊肝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高危人群可接种戊肝疫苗,出现黄疸、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蒋卫民

Q: 戊肝会造成死亡吗?

A:

戊型肝炎可能导致死亡,但概率较低,主要风险人群为孕妇、慢性肝病患者及老年人。戊肝的严重程度与免疫状态、病毒载量、基础疾病等因素相关。

1、孕妇风险

妊娠期感染戊肝病毒后重症化概率显著升高,尤其是妊娠晚期,可能引发急性肝衰竭,死亡率可达20%。建议孕妇避免饮用未煮沸水源,出现黄疸需立即就医。

2、基础肝病

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重叠感染戊肝时,易发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此类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可遵医嘱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甘草酸二铵等药物控制病情。

3、老年患者

60岁以上感染者因免疫功能下降,更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建议接种戊肝疫苗,出现乏力厌食症状时应及时检查转氨酶水平。

4、免疫抑制

器官移植术后或艾滋病患者感染戊肝可能转为慢性化,需通过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监测病毒RNA载量变化。

普通感染者多数表现为自限性病程,恢复期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避免饮酒。高危人群接触疫水后出现眼黄尿黄,须立即至感染科就诊。

本周疾病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