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251次播放 时长03:32
A:
小儿先天性髋脱位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主要有关节僵硬、再脱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神经血管损伤等。 术后长期固定可能导致关节活动受限,表现为屈伸困难。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关节功能,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被动活动。 手术复位不彻底或固定不牢固可能引起再脱位,表现为患肢缩短、步态异常。需通过X线复查确认,必要时进行二次手术矫正。 手术操作或石膏固定过紧可能影响股骨头血供,导致坏死。表现为髋部疼痛、活动障碍,可通过MRI确诊,严重时需手术治疗。 术中牵拉或压迫可能损伤坐骨神经,表现为足下垂、感觉异常。多数可自行恢复,严重者需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术后需定期复查,遵医嘱进行功能锻炼,注意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及感觉运动功能,发现异常及时就医。1、关节僵硬
2、再脱位
3、股骨头坏死
4、神经损伤
A:
小儿先天性髋脱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生活干预、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早期可通过正确抱姿和穿戴专用吊带维持髋关节稳定,家长需避免使用传统蜡烛包束缚婴儿下肢活动。 6月龄内患儿可采用Pavlik吊带进行持续牵引复位,需定期超声监测髋关节发育情况。 严重疼痛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布洛芬混悬滴剂等镇痛药物,合并感染时需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 18个月以上患儿需行Salter骨盆截骨术或股骨短缩旋转截骨术,术后需石膏固定6-8周。 建议家长定期进行儿童保健科髋关节筛查,哺乳期母亲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术后康复期避免剧烈跑跳活动。1、生活干预:
2、物理治疗:
3、药物治疗:
4、手术治疗:
A:
预防小儿先天性髋脱位可通过正确抱姿、定期筛查、避免过度包裹下肢、补充维生素D等方式干预。 家长需采用蛙式抱姿,避免双腿并拢直立位,有助于髋关节自然外展发育。 新生儿期及3月龄应进行髋关节B超筛查,6月龄后可通过X线检查确认髋臼发育情况。 襁褓包裹时需留出下肢活动空间,禁止传统蜡烛包束缚,防止股骨头受力异常。 每日补充400IU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缺乏可能影响骨骼发育,需持续补充至2岁。 建议家长关注婴儿双腿皮纹对称性,发现活动受限或弹响需及时就诊,6月龄前干预成功率较高。1、正确抱姿
2、定期筛查
3、避免过度包裹
4、补充维生素D
Q: 小儿先天性髋脱位如何治疗
A:
小儿先天性髋脱位可通过手法复位、支具固定、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该疾病通常由遗传因素、胎位异常、韧带松弛、分娩方式不当等原因引起。 适用于6个月以内婴儿,医生通过特定手法将股骨头复位至髋臼内,复位后需用支具维持位置3-4个月。操作需由专业儿科骨科医师完成,避免暴力复位导致骨骨骺损伤。 6个月以下患儿可采用Pavlik吊带,6-18个月使用外展支具。支具需全天佩戴,定期复查调整角度,家长需每日检查皮肤受压情况,防止压疮发生。 18个月以上或闭合复位失败者需行Salter骨盆截骨术、股骨短缩截骨术等。手术需在全麻下进行,术后石膏固定6-8周,可能伴随切口感染、神经损伤等风险。 拆除固定装置后需进行髋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锻炼,家长应协助完成被动屈髋、外展动作,定期复查髋关节X线至骨骼发育成熟。 建议家长定期监测患儿步态,避免过早负重行走,加强维生素D补充促进骨骼发育,术后遵医嘱进行规范化康复训练。1、手法复位
2、支具固定
3、手术治疗
4、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