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468次播放 时长03:37
57455次播放 时长03:46
63539次播放 时长01:41
55710次播放 时长01:54
57236次播放 时长01:48
57847次播放 时长02:17
48184次播放 时长02:13
52604次播放 时长02:35
Q: 什么是多发性骨髓瘤症状
A:
多发性骨髓瘤的常见症状包括骨痛、贫血、肾功能损害和反复感染,按病情进展可分为早期骨损害、中期血液系统异常、晚期多器官衰竭三个阶段。 溶骨性病变导致脊柱/肋骨等部位持续性疼痛,可能伴随病理性骨折,需通过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唑来膦酸)、镇痛药(如曲马多)及局部放疗缓解。 骨髓造血受抑制引发乏力苍白,血红蛋白常低于100g/L,可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如阿法依泊汀)、输血支持及补充铁剂(如琥珀酸亚铁)治疗。 轻链蛋白堵塞肾小管导致肌酐升高,表现为少尿浮肿,需水化利尿、血浆置换并使用蛋白酶体抑制剂(如硼替佐米)控制原发病。 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引发肺炎/尿路感染,需接种疫苗、预防性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及静脉丙种球蛋白替代治疗。 日常需保持适度活动预防骨折,避免高钙饮食,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肾功能指标,出现发热或骨痛加重应立即血液科就诊。1、骨痛:
2、贫血:
3、肾功能损害:
4、反复感染:
Q: 如何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A:
多发性骨髓瘤可通过靶向治疗、化疗、放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式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通常由浆细胞异常增殖、遗传因素、电离辐射暴露、慢性抗原刺激等原因引起。 使用蛋白酶体抑制剂如硼替佐米、免疫调节剂如来那度胺、单克隆抗体如达雷妥尤单抗等药物抑制恶性浆细胞生长,治疗期间需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 常用方案包括VCD方案、PAD方案等,可能引起骨髓抑制和周围神经病变,需配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支持治疗。 针对局部骨病变或脊髓压迫进行姑息性放疗,可缓解骨痛症状,但需注意放射性骨髓炎等并发症。 适合年龄小于70岁且无严重并发症患者,自体移植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异基因移植存在移植物抗宿主病风险。 治疗期间需保持高蛋白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病理性骨折,定期复查血清蛋白电泳和骨髓穿刺评估疗效。1、靶向治疗
2、化疗
3、放疗
4、造血干细胞移植
Q: 早期多发性骨髓瘤能治好吗
A:
早期多发性骨髓瘤通过规范治疗可有效延长生存期并控制病情,主要手段包括靶向治疗、免疫调节药物、化疗及干细胞移植。 蛋白酶体抑制剂如硼替佐米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发挥作用,常与地塞米松联用,可能伴随周围神经病变或血小板减少。 来那度胺能调节免疫微环境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和静脉血栓,需联合抗凝药物使用。 环磷酰胺等烷化剂药物适用于体能状态较好的患者,可能引发恶心呕吐或感染风险,需配合止吐和抗感染预防。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60岁以下患者可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移植前需大剂量化疗清除骨髓瘤细胞。 建议患者保持高蛋白饮食并适度活动,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肾功能,治疗期间避免接种活疫苗。1、靶向治疗
2、免疫调节药物
3、化疗方案
4、干细胞移植
A:
多发性骨髓瘤可能由遗传因素、电离辐射暴露、慢性抗原刺激、免疫功能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化疗、靶向治疗、免疫调节剂、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式治疗。 部分患者存在染色体异常或家族聚集现象,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血清蛋白电泳筛查,日常避免接触致癌物。 长期接触放射线可能损伤浆细胞DNA,从事放射相关工作需做好防护,出现骨痛或贫血症状应及时就医。 反复感染或自身免疫疾病可能导致浆细胞异常增殖,控制慢性炎症可降低风险,常用药物包括硼替佐米、来那度胺等。 HIV感染或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可能诱发恶变,定期监测M蛋白水平,治疗方案常联合地塞米松等皮质类固醇。 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避免接触苯等化学溶剂,出现持续骨痛或肾功能异常需尽早就诊血液科。1、遗传因素
2、电离辐射
3、慢性炎症
4、免疫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