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疾病百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恶性黑色素瘤(恶性黑色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概述

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白色人种,澳大利亚的QueenS-Land是世界上著名的恶性黑色素瘤高发地区。我国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不高,但由于医生及病人对其严重性认识不足,一般在就诊时往往已为时太晚,治疗效果极不满意。本病好发于30~60岁,罕见的幼年性恶性黑色素瘤Spity报道了13例,年龄为1.5~12岁。年龄小者一般其恶性... [详情]
  • 发病部位在哪里?皮肤
  • 应该挂什么科?皮肤科、肿瘤外科、肿瘤内科
  • 有什么典型症状?黄褐斑、阴道排液呈黑水样、节段性肌张力障碍、同位素32磷吸收试验阳性
  • 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呢?血常规
  • 这样的病症传染吗?该病不具有传染性
  • 高发人群?中老年人

相关语音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夏廷毅

Q: 恶性黑色素瘤怎么治疗

A:

恶性黑色素瘤可通过手术切除、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疗等方式治疗。恶性黑色素瘤通常由紫外线暴露、基因突变、免疫抑制、色素痣恶变等原因引起。

1、手术切除

早期局限性恶性黑色素瘤首选广泛切除术,切除范围根据肿瘤厚度决定,可能伴随前哨淋巴结活检或区域淋巴结清扫。

2、靶向治疗

针对BRAF V600突变患者可使用维莫非尼、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等靶向药物,可能引发发热、皮疹等症状。

3、免疫治疗

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等可增强T细胞抗肿瘤活性,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疲劳、腹泻等。

4、放疗

适用于脑转移或骨转移的姑息治疗,可能引起皮肤反应、乏力等症状,常与其它治疗方式联合应用。

确诊后应避免紫外线暴露,定期随访监测复发,治疗期间需加强营养支持并遵医嘱调整方案。

陈健鹏

Q: 恶性黑色素瘤晚期症状

A:

恶性黑色素瘤晚期症状主要包括皮肤溃疡、卫星病灶、远处转移灶及恶病质表现。疾病进展至终末期时可能伴随淋巴结肿大、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1、皮肤溃疡

原发肿瘤部位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表面伴有坏死组织或出血,通常提示肿瘤浸润深度超过4毫米。局部可遵医嘱使用氟尿嘧啶软膏、咪喹莫特乳膏等免疫调节药物,或采用电灼术控制出血。

2、卫星病灶

原发灶周围2厘米内出现色素性皮损,与淋巴管浸润相关。需通过皮肤镜和病理活检确诊,治疗方案包括扩大切除术联合干扰素辅助治疗。

3、远处转移

常见转移至肺、肝、脑等器官,表现为咳嗽、黄疸、头痛等症状。CT/MRI检查可明确分期,靶向药物如维莫非尼、达拉非尼可用于BRAF基因突变患者。

4、恶病质

由于肿瘤消耗导致体重骤降、肌肉萎缩,与细胞因子过度分泌有关。营养支持需采用高蛋白肠内营养剂,必要时给予甲地孕酮改善食欲。

晚期患者应定期监测乳酸脱氢酶水平,疼痛管理可选用缓释吗啡制剂,同时建议家属协助记录症状变化并及时与姑息治疗团队沟通。

陈健鹏

Q: 恶性黑色素瘤的转移途径有哪些

A:

恶性黑色素瘤的转移途径主要有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局部浸润转移、种植转移。

1、淋巴转移

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管扩散至区域淋巴结,可能伴随淋巴结肿大、质地变硬等症状。治疗需手术清扫淋巴结,配合干扰素辅助治疗。

2、血行转移

癌细胞侵入血管后可转移至肺、肝、脑等远处器官,常见咳嗽、头痛、黄疸等表现。需根据转移灶位置选择靶向治疗或放疗。

3、局部浸润转移

原发灶向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扩散,形成卫星结节或溃疡。需扩大切除范围,必要时联合光动力疗法。

4、种植转移

肿瘤细胞脱落至体腔或手术创面形成种植灶,可能引起胸腔积液、腹腔包块等。需局部灌注化疗药物控制。

定期皮肤自查与专业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转移迹象,确诊后应配合多学科团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张建中

Q: 什么是恶性黑色素瘤

A: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皮肤肿瘤,可能由紫外线暴露、遗传因素、痣细胞异常增生、免疫抑制等原因引起,早期表现为不对称色素斑,进展期可能出现溃烂出血。

1、紫外线暴露

长期过度日晒导致皮肤DNA损伤,增加黑色素细胞恶变概率,表现为原有痣增大或新发不规则色斑,日常需严格防晒,医生可能建议使用达卡巴嗪、替莫唑胺、维莫非尼等药物。

2、遗传因素

CDKN2A基因突变等遗传缺陷可导致家族性发病,常伴有多发非典型痣,建议高危人群定期皮肤镜检查,治疗药物包括干扰素α-2b、伊匹木单抗等免疫调节剂。

3、痣细胞异常

交界痣或混合痣中黑色素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可能与BRAF基因突变有关,皮损呈边缘不规则隆起,需手术切除活检,晚期可联合纳武利尤单抗靶向治疗。

4、免疫抑制

器官移植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风险显著增高,皮损生长迅速易转移,需调整免疫方案并监测淋巴结,治疗采用帕博利珠单抗等PD-1抑制剂。

建议避免正午户外活动,每月自查皮肤变化,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专业皮肤癌筛查,确诊后需根据分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本周疾病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