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肿痛治疗方法有哪些

外耳道炎肿痛可通过保持耳道干燥、局部药物治疗、口服抗炎药物、物理治疗、手术引流等方式治疗。外耳道炎通常由细菌或真菌感染、耳道损伤、过敏反应、耳垢堆积、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
耳道潮湿易滋生细菌真菌,加重炎症。避免游泳或淋浴时进水,可用无菌棉球轻塞外耳道口。清洁耳道后可用吹风机低温档距耳朵20厘米吹干,每日不超过2次。耳道分泌物较多时需及时就医清理。
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环丙沙星滴耳液可控制细菌感染,联苯苄唑溶液适用于真菌性外耳道炎。使用前需清洁耳道,药物温度应接近体温,滴药后保持患耳朝上5分钟。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需立即停用。
头孢克洛、阿莫西林等口服抗生素适用于严重细菌感染,疗程通常5-7天。疼痛明显者可短期服用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真菌性外耳道炎需口服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物,用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
红外线照射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次15分钟,每日1-2次。超短波治疗能减轻组织水肿,适用于耳周淋巴结肿大者。治疗期间需保护眼睛免受辐射,皮肤感觉异常需立即停止。
耳道脓肿形成时需在局麻下行切开引流术,术后放置引流条并每日换药。外耳道狭窄者可能需行耳道成形术。糖尿病患者术前需控制血糖,术后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治疗期间应避免掏耳、戴耳机等刺激耳道行为,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及锌含量高的牡蛎等海产品,有助于提升免疫力。保持规律作息,每日睡眠不少于7小时,适度进行快走、瑜伽等有氧运动促进新陈代谢。耳痛持续3天不缓解或伴发热、听力下降等症状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