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次播放 时长01:20
70051次播放 时长02:54
56445次播放 时长03:10
78702次播放 时长02:50
68311次播放 时长03:09
71948次播放 时长03:09
84938次播放 时长01:40
83562次播放 时长02:26
居宝芹 淮北矿工总医院 妇产科
53094阅读
迟翔宇 山东省立医院 呼吸内科
13275阅读
Q: 肺结核潜伏期是多长时间
A:
肺结核潜伏期一般为2-12周,实际时间受到感染菌量、宿主免疫力、合并基础疾病、菌株毒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接触的结核分枝杆菌数量越多,潜伏期可能越短。高密度暴露环境下(如密切接触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潜伏期可缩短至2-4周。 免疫功能正常者潜伏期较长(平均6-12周),而H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潜伏期可能缩短至2-4周。 合并矽肺、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会加速结核发病,潜伏期可能比健康人群缩短一半以上。 某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菌株毒力较强,可能导致潜伏期缩短至3-6周,且更易进展为活动性肺结核。 潜伏期内建议加强营养摄入,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A、D的补充,定期进行结核菌素试验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筛查,高风险人群可考虑预防性治疗。1、感染菌量:
2、宿主免疫力:
3、合并基础疾病:
4、菌株毒力:
Q: 肺结核复发了需要如何解决
A:
肺结核复发可通过规范用药、隔离防护、营养支持和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肺结核复发通常由治疗不彻底、免疫力下降、耐药菌感染或合并慢性病等原因引起。 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结核全程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需根据药敏试验调整方案。 复发期具有传染性,应单独居住并佩戴口罩,咳嗽时遮掩口鼻,痰液需消毒处理,避免传染他人。 每日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可食用鸡蛋、鱼肉、西蓝花和柑橘类水果,维持体重在正常范围。 每月需进行痰涂片检查和胸部X线评估,监测肝功能等指标,出现咯血或持续发热需立即就医。 肺结核复发患者应戒烟限酒,保持室内通风,适当进行呼吸训练,症状消失后仍需完成规定疗程。1. 规范用药
2. 隔离防护
3. 营养支持
4. 定期复查
Q: 肺结核皮试阳性什么引起的
A:
肺结核皮试阳性通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卡介苗接种、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免疫系统异常等因素引起。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是导致皮试阳性的主要原因,表现为局部硬结直径超过10毫米,需结合胸部影像学检查确诊,治疗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 接种卡介苗后可能出现阳性反应,硬结直径多在5-15毫米,属于正常免疫反应,无须特殊治疗,但需与自然感染相鉴别。 其他分枝杆菌感染可能导致交叉反应,表现为弱阳性,需通过菌种鉴定明确诊断,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 免疫功能紊乱可能导致假阳性,常见于自身免疫病患者,需完善免疫相关检查,治疗以控制原发病为主。 出现皮试阳性应避免剧烈搔抓注射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及时就医完善结核菌素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等检查明确诊断。1、结核感染
2、卡介苗接种
3、非结核感染
4、免疫异常
Q: 轻度肺结核会传染吗
A:
轻度肺结核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传染概率与患者排菌量、接触密切程度、环境通风情况、自身免疫力等因素相关。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痰液中含结核分枝杆菌,咳嗽或打喷嚏时可产生含菌飞沫核,直径1-10微米的飞沫核可在空气中悬浮数小时。 密切接触者吸入含菌飞沫为主要传播方式,共用餐具或接吻等直接接触也可能传播,但概率低于飞沫传播。 免疫功能低下者、糖尿病患者、矽肺患者、营养不良人群及密切接触者更易被感染,儿童感染后发病风险高于成人。 患者应佩戴口罩并规范治疗,接触者需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筛查,保持环境通风可降低传播风险。 确诊肺结核后应严格遵医嘱完成6-9个月抗结核治疗,治疗期间注意隔离防护,密切接触者建议进行预防性筛查。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4、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