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脏本身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继发性肝癌则是由其他器官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肝脏形成的病灶。肝癌的发生可能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毒素暴露、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
原发性肝癌的病理基础多为慢性肝病长期进展。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我国肝细胞癌的主要诱因,病毒持续复制导致肝细胞反复损伤修复,终可能诱发基因突变。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也是重要危险因素,长期肝脏炎症会加速纤维化进程。胆管细胞癌则常与肝内胆管结石、华支睾吸虫感染等胆道系统疾病相关。这类患者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出现右上腹包块、消瘦、黄疸等表现。
继发性肝癌的病灶具有原发肿瘤的生物学特性。胃肠恶性肿瘤通过门静脉系统转移至肝脏为常见,乳腺癌、肺癌等也可经血行播散转移。转移灶多呈多发结节状分布,早期常无典型症状,后期可能出现碱性磷酸酶升高、肝区胀痛等表现。部分患者以肝转移为首发表现,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和原发灶筛查明确诊断。
对于有慢性肝病史的人群,建议每6个月进行肝脏超声和甲胎蛋白检测。保持规律作息、戒酒、避免摄入霉变食物有助于降低肝癌风险。已确诊患者应及时接受专科治疗,根据病情选择手术切除、消融治疗、靶向药物等干预措施,同时注意营养支持和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