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医保谈判在即!还会是“灵魂砍价”吗?创新药企如何借力医保完成蜕变?

“国家医保谈判今年已经进入第六轮,从最开始的注重价格,到现在更多地关注有效性、安全性、创新性、公平性等不同维度,这中间有着从数量到质量的不断变化。”谈到即将来临的新一轮医保国谈,贝达药业资深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万江看到更多的是“变化”。
贝达药业资深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万江
6月30日,国家医保局公布了《2021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这标志着新一轮国家医保谈判正式启动,时间比去年提早了一个多月。
谈判节奏的加快,对很多药企,尤其是国内创新药企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最大的挑战”。回顾2020年医保谈判,彼时成功入围的119种药品中,国产创新药品种达64种,占比为54%。医保谈判的确助力国产创新药快速入市放量,创造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条件。但与此同时,医保国谈进阶条件抬高、“灵魂砍价”幅度只增不减,到底怎样的创新药能第一时间被纳入医保?又该如何平衡患者的可负担性与国产创新药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最为热议的话题。
作为国家第一次医保谈判便参与其中,并成功胜出的国内创新药企代表,贝达药业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一以贯之。
“最终让国内患者获益最大化的关键,在于打破跨国药企在ALK 抑制剂上的垄断,这也是恩沙替尼作为第一款国产创新药想要去做的。”万江说出了贝达的气魄。
03 医保助力创新药企蜕变
医保谈判常态化让越来越多的创新药企选择在产品上市后第一时间进入医保,他们不再等待。这是此前由E药经理人、BCG、GBI联合进行的“中国医药创新未来十年”的访谈调研中多家企业创始人和科学家的共识。
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创新药企面临第一波创新成果转化时心态的变化,也是所有创新药企从Biotech变成Biopharma的必经途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地增加患者的可及性,实现利润与成本间的平衡,走向“百年老店”。
万江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来描述其间关系。“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历程就像铁人三项一样。首先要完成自主生存,如同游泳。现在很多企业还在海里没游上来,所以有的需要通过IPO,纳斯达克也好,港交所或科创板也罢,这些远远不够,并不是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第二个目标就像骑自行车,这个阶段的创新药企已经摆脱了生存危机,到了要考虑发展速度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竞争力来自于产品,所以有两三个备胎(产品)很重要,贝达正处在这个阶段。第三个就到了长跑阶段,跑得快不一定跑得远,能不能走得更长远,即成长为一个'百年老店’才是创新药企的终极目标。”
通过医保谈判加速新产品上市并放量,实现研发和再投入的有效循环,是所有创新药企对医保的期待,包括贝达药业。在历届多次谈判中,中国有多个产品成为全球的“价格洼地”,创新药企在承受低价的同时正进行艰难地蜕变。不过在万江看来,现在的“价格洼地”只是暂时的,未来一定会走向市场化。国家医保局现在也在做中国及周边国家药品价格的调研,并不是说中国一定要是最低价,而是在市场空间(量)和市场价格(价)之间取一个平衡。他对E药经理人表达了对国家医保政策的理解,“毕竟国家医保基金总量不多,用有限的医保基金让更多患者能够使用到合适的药物。”
“而且,国谈不仅仅只是为了降价,最终是希望有更好的药给临床用,给参保患者使用。围绕这个目标,政府也做了很多配套工作,比如刚出台的双通道政策,就是最及时最有效的措施。通过政策调整无形的手,政府希望医保医药医院三方都能达到平衡:医保能保障,医院能用药,企业能生产。”万江补充道。
对于企业来说,应该积极地配合国家医保谈判的一些相关要求,提供最好的药物,谈判药品的疗效做到同类中更好,同时降低谈判药品的不良反应。在相同价位下提供这样的好产品,帮助国家实现进口替代,让更多的患者获益。
贝达一直坚持这样的理念,万江将其定义为“好学生”,“中国的创新成果每年大约10个,而进口创新药几十个,从规模上来说,我们还没有实现在每一个领域都能全面替代的格局。但是贝达希望在擅长的细分领域中实现国产创新替代进口依赖。从长远来看,我们会通过不断地开发产品线,不断地增强企业的实力,去获得更多的话语权。特别是产品线增多之后,我们会在很多领域都能够直接与跨国药企同台PK,当相对较多的产品去分享市场的时候,价格问题自然得到解决。到那时大家可能会有更多的声音,目前来说更多还是要在自己的领域脚踏实地。”
万江也希望中国医药的创新能够发挥“举国创制”的优势,在包括临床、上市以后的准入、医保谈判等等政策方面形成一套完善的国家体制和国家策略。然后由国内创新企业积极配合应对,多点出击,多线发展,最终达到中国医药创新的能力和产品能够真正跟国外在价格上产生“碰撞”,从而使更多的国内患者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