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头条资讯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被炮轰的“me too”,被吹捧的“FIC”

王环宇 医言小筑 发布时间:2021-07-16 09:14 39次浏览
关键词:

Armp

Me too增加的另一层原因是技术的发展,分子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如Claudin 18.2,可以构建单抗、双抗、ADC、CAR-T分子,对靶点的理解和不同技术的深耕则是工业届创新的重点。

最后,工业届在同一靶点持续深耕,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新。以罗氏为例,HER2、CD20等靶点都是历三十年而弥新。HER2靶点,不同表位的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ADC药物T-DM1不断进化。罗氏的迭代还不是终点,第一三共的深耕之下HER2 ADC才走向迭代进化的新征程,引领了整个领域的发展。另以CD20为例,罗氏开发了两型、三代的CD20抗体,并不断探索其差异化的作用机制,并用于不同的适应症获得成功。包括治疗淋巴瘤的利妥昔单抗,治疗多发性硬化的Ocrelizumab,治疗狼疮性肾炎的Gazyva等等。这些进步是无数基础研究、分子设计和临床探索共同努力的结果。去年初,罗氏首次解析了CD20的双筒望远镜式的二聚体结构,为利妥昔单抗超强CDC活性有了清晰的机制解释,也为不同CD20抗体的作用机制差异提供了解释。

在CD3/CD20双抗,罗氏同样研发了1:1和2:1 TCB两种形式,并用于不同的适应症,如1:1 TCB对于FL已经有很好的疗效,2:1 TCB则用于更加难治的DLBCL。

联合治疗方面,罗氏也做了独特的尝试。2:1 TCB的CD3/CD20双抗Glofitamab与CD20抗体Gazyva联用,对于DLBCL表现出极强的抗肿瘤活性。

CD3/CD20双抗Glofitamab与CD19/4-1BBL抗体融合蛋白联用,则有望替代CD19 CAR-T疗法。

免疫系统的复杂,人体的复杂,决定了新药研发既要开发新靶点新机制,也要深耕老靶点老通路。药有新旧,靶点则无贵贱。大量Me too背后,是国内生物制药行业诸多差异化设计和探索,而这些正是中国生物医药进化的核心力量。

总结

在一个行业体系内,个体都是很理性的,Fast follow是容易切入且风险较低的方式。在专利宽松,跟踪开发门槛低的情况下,跟踪产品就会更多。叠加整个产业环境的快速改变,过度竞争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这种情况反过来会促进药企和资本更加积极的拥抱创新,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当下,创新已经是整个行业的共识,争议在于很多讨论混淆了创新与临床价值的关系,混淆了学术界、产业界、资本、监管的关系。更进一步的,创新本身似乎也被不自觉的等同于FIC。纵观国内外新药发展的历史和前沿,就会知道创新远远不是FIC,而是原始创新带来偶发的、具有临床价值的FIC,而更多分子设计、新技术的应用、临床探索的创新最终会最大化这一原始创新的临床价值。这一过程中,学术界、产业界、资本和监管扮演各自不同的角色,而又形成一个有机、联动的整体。

保守抑或激进,尤其是对创新的错误解读,对行业发展的危害都是一样的。

可预见的十年里,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可能会诞生许多第一的创新,但能引领一个Class的FIC预计会很少。中国生物制药行业更多的突破依然会是在迭代研发的me too,并经过临床验证为me better。因为,原始创新不是工业届一家之力,也不是资本密集投入可以快速抹平差距,需要的是基础科研的持续深耕和艰辛转化。

难点并不是做FIC,或者说FIC主要是基于基础研究的发现。对于药企而言,难点在于靶点深耕,加强纵深研究才能做出好药。

未来美好,却无坦途。

相关推荐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