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名医视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红细胞计数偏低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21-05-3187941次播放

视频内容:

红细胞计数偏低的情况:

一、红细胞计数生理性减少,如婴幼儿即15岁以下的儿童,红细胞一般比正常成人低约10%~20%,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肿瘤均可有红细胞数量减少。

二、红细胞计数病理性减少,鉴于各种贫血,根据贫血产生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可将贫血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丢失过多等情况,单位体积每升全血中红细胞数量和其主要内容物血红蛋白的变化,可反映机体生成红细胞能力,并能协助诊断与红细胞有关的疾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用微信“扫一扫”图中二维码,

即可把视频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相关推荐

01:05
胎儿健康可以检查出来吗
通常情况下,胎儿健康可以检查出来。具体分析如下:一般妊娠之后,都要进行全面检查、大排畸检查、小排畸检查等,胎儿的健康状况是可以检查出来的。全面检查是要检查孕妇的血压、血常规、心电图等,是否有感染、贫血的情况,为胎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大排畸检查主要在18-24周进行,可以检查胎儿是否出现染色体异常、先天性畸形、遗传综合征的情况;小排畸检查一般在28-34周进行,主要是检查胎儿的头围、腹围等孕晚期出现的胎儿异常情况。因此,胎儿健康可以检查出来。建议女性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饮食清淡,如小米粥、瘦肉粥、南瓜粥等;还要适当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瑜伽等;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贫血食疗方法是什么
在进行贫血膳食的食疗之前,首先应该明确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贫血。如果是一些营养不良性贫血,也就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缺铁性贫血或者是叶酸、B12缺乏引起的贫血,改变膳食的结构,进食一些含有丰富铁、叶酸或者B12的食物,当然对纠正贫血会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如果贫血是骨髓再生不良,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或者是一些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导致的贫血,通过膳食结构的改变,进行食疗对这些贫血就没有明确的帮助。什么食物中含有铁比较丰富,如动物性的蛋白,比如像一些猪肝、猪血里面,铁的含量比较丰富。其次,动物性的铁剂比较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而一些植物中虽然含铁也高,比如常吃的一些菠菜、芹菜中,绝对的含铁量是很高的,但是植物性铁不容易被人体吸收,所以这个往往并不能很好的补充铁。
语音时长 01:05

2021-12-30

52501次收听

红细胞正常参考值是多少
红细胞作为血液当中非常重要的成分,占的比例在整个的血液里占比是比较高的,红细胞正常参考值在男性、女性和新生儿都不一样。成年男性正常值是4.5-5.5×10^12/L,女性是3.5-5.0×10^12/L,新生儿是6-7×10^12/L,红细胞如果低于正常范围,就是红细胞减少,也就是所说的贫血的范畴。当然,红细胞减少也有相对的减少和绝对的减少,当红细胞数值超过参考值,认为是红细胞的增多。当然,红细胞增多也包括了相对的增多,就是血液浓缩的问题。还有绝对的增多,绝对的红细胞增多里边,也包括了继发性的红细胞增多,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主要是由于呼吸系统疾病,还有高原居住这样的原因造成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数情况下,是会存在基因的异常,特别是JAK2的基因突变,现在也有针对JAK通路的靶向药物治疗,帮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治疗的疗效更好。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危害,也主要是血栓方面的事件,一是把红细胞的数量控制到安全范围内,给与抗血小板的治疗来减少血栓生成,这样病人的平均的生存寿命来讲,其实和整体人群是相似的,红细胞减少的问题就是贫血范畴,其实在很多的领域都会讲贫血相关的内容。
语音时长 02:10

2021-10-15

63897次收听

01:49
贫血食疗方法
不是所有的贫血都能进行食疗。贫血食疗之前,应明确导致贫血的原因。营养不良性贫血,也就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缺铁性贫血或者是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贫血,改变膳食结构,进食一些含有丰富铁、叶酸或者B12的食物,对纠正贫血有一定帮助。可以吃含动物性蛋白丰富的食物,如猪肝、猪血。动物性铁剂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植物中虽然含铁也高,但植物性铁不容易被人体吸收。贫血是骨髓再生不良,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或者一些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导致的贫血,通过膳食结构的改变,对贫血没有明确帮助。
不缺铁但又贫血是怎么回事
缺铁只是引起贫血的其中一个原因,还有其他原因也会导致贫血,因此可能是其他原因导致的贫血,就要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红细胞生成的减少,比如红细胞生成一些造血原料的异常,叶酸、维生素B12和铁是主要的红细胞生成的原料,如果缺乏叶酸、维生素B12和铁红细胞生成就会减少,就会引起相应的贫血。骨髓的一些疾病,比如骨髓造血细胞的异常,红细胞生成的减少,也会引起贫血造血环境的异常,比如一些细胞因子的异常,也会引起红细胞的减少引起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贫血,比如一些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的寿命缩短,各种原因引起红细胞破坏增多也会出现贫血。失血也可以导致贫血,比如长期月经量比较多,长期的痔疮出血也会引起一些失血性的贫血。
语音时长 01:31

2021-05-28

13865次收听

溶血性贫血能活多久
近几年用来对于溶血性贫血这种疾病其实总是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而导致很多的患者出现了疾病之后不知道要怎么办,可能自身的红细胞被破坏就没有办法正常的造血了,这个时候多多少少给我们的身体是会造成一定的危害的。
贫血吃哪些药好
造成贫血原因不同,药物治疗也不同。缺铁性贫血需要服用铁剂,如硫酸亚铁、右旋糖酐铁等;营养不良型贫血,需要给予叶酸、维生素b12;溶血性贫血需要激素治疗;肾性贫血要注射促红细胞素等等。贫血患者吃什么药好,造成贫血原因不同,所以治疗药物也不一样,比如缺铁性贫血可以服用铁剂来纠正,像硫酸亚铁、右旋糖酐铁、琥珀酸亚铁等。巨幼细胞型贫血也叫做营养不良型贫血,可以给予叶酸、维生素B12来进行治疗。溶血性贫血用激素治疗,肾性贫血需注射促红细胞素治疗。不同类型贫血有不同致病原因,要针对病因来进行药物的选择。在进行药物治疗同时,也要注意饮食的营养,比如缺铁性贫血患者应该注意多食含铁丰富食物,比如菠菜、芝麻、海带、黑木耳、大枣等等;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要多选用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食物,比如韭菜、胡萝卜、绿叶菜等等。在进行西医治疗同时,也建议配合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可以纠正贫血,能健脾补肾,调节胃肠功能,改善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无论是缺铁性贫血是营养不良性贫血,都建议在西药治疗同时配合中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标本同治可以达到根治效果。
语音时长 02:17

2020-03-18

64927次收听

03:31
贫血心慌气短怎么办
贫血出现乏力、困倦或心慌气短时要和心肺类型疾病进行辨别,通过基础的血常规检查进行诊断。根据贫血发生速度治疗是不一样的,对急性快速发生的贫血要积极的寻找病因采取对症治疗。一般轻度贫血血红蛋是在90g/L以上,如果是90g/L以下的患者,还要观察血红蛋白下降速度,因为长期贫血的病人,身体会有一定耐受度,血红蛋白30~40g/L患者可能都没什么感觉。
贫血如何调理
一、合适的饮食。贫血患者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铁和高维生素的饮食,同时按贫血原因进行调控。对于缺铁性贫血和叶酸、维生素缺乏所导致的贫血患者,应注重摄取肝脏、牛肉、绿色蔬菜。针对口腔疼痛以及口腔黏膜溃疡的患者,鼓励进食。可以少吃多餐,多饮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辛辣过热,有刺激性的食物。二、休息。休息可以减轻心脏负担,减轻缺氧的状态。轻度贫血的可以适当地活动,日常生活可以自理,但需要多休息,每天应有午休。活动时若出现头晕眼花的现象,马上去枕平卧,以增强头部的循环血量,缓解头晕的症状,防止意外的发生。
语音时长 01:37

2019-09-16

61227次收听

贫血怎么治疗
贫血的治疗方法,要根据具体的致病原因来决定,如果是缺乏铁元素引起的贫血,可以服用铁剂来治疗;免疫障碍引起的贫血,就可以进行免疫治疗注射激素;慢性的再生性障碍贫血,可以进行环孢素联合激素治疗;严重和年老患者可进行输血治疗。
女性长期贫血的危害
女性如果长期处于贫血的状况下,很容易会影响月经,甚至是绝经,同时它还会加速面部皮肤的衰老。另外这种情况还,会影响神经系统出现头晕、头痛的问题,对于消化腺的分泌也会造成影响。对于长期贫血的人来说,需要喝一点补血粥或者是补充铁剂,另外也可多吃一点桂圆。
什么是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压积实际上就是大家常说的红细胞比容,属于血茧当中常规的检查主要就是用来检查人体内红细胞数量以及体积的大小,这样可以充分反映出患者的贫血状态,此外当大家大量运动,不及时补充水分以及出现疾病性脱水情况的时候,会导致大家的红细胞压积出现增高的情况,另外如果大家出现了贫血的症状,或者是进行了血液稀释但操作的话,会导致大家的红细胞压积出现降低的情况。
贫血怎么补最快
对于患有缺铁性贫血的患者而言,可服用硫酸亚铁等各种铁剂进行治疗,但如果是其它类型的贫血,可分别服用叶酸、免疫抑制剂一类药物来治,而在大量失血时需要及时输血治疗,还要加强饮食调理,可多吃富含铁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并制作制首乌红枣汤等药膳进行食疗。
01:43
贫血的症状
贫血病因有很多种,因此贫血的症状也会有所不同。贫血最常见的症状是乏力,有时也会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等,这些跟脑缺氧有关,也会出现心慌,气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同时会伴随发烧或其它症状,甚至皮肤发白。
02:12
贫血症状有哪些
贫血最早出现的症状有头晕、乏力、困倦;而最常见的体征是面色苍白;还会出现怕冷、肢体四肢不温;严重还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另外和贫血相关疾病的症状,例如缺铁性贫血会怕冷、巨幼细胞性贫血肢端会有麻木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