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名医视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胃息肉多久复查一次

发布时间:2019-12-2060409次播放

视频内容:

关于胃息肉多久复查,本身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指南,只能结合肠息肉的指南。在国外,关于肠息肉复查的问题,主要是看有没有结肠癌家族史,如果有结肠癌家族史,建议五年一复查,但国内基本上一年查一次。如果有大的息肉癌变的话,可能会半年就要复查一次,随着复查结果决定以后的频率。

根据胃息肉的病理类型、常见程度和频率,因为大部分的胃息肉都是不会癌变的,所以胃息肉的复查,要比结肠息肉要更加宽松一点。建议胃息肉一年半到两年左右一复查,但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用微信“扫一扫”图中二维码,

即可把视频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相关推荐

胃息肉2cm严不严重
胃息肉2cm需要重视,相对比较严重。但也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胃息肉是单发的2cm息肉,通过染色、放大、窄带成像、蓝激光进一步检查,发现息肉陷凹结构或血管网结构发生紊乱,血管增粗、变直、僵硬等,都提示可能是恶性息肉。息肉判断并不能完全从大小来判断,有时较小的息肉也有可能出现恶性。2cm甚至2.5cm以上的息肉,恶性风险就会大大增加。胃息肉临床分类包括错构瘤性息肉,如胃底腺息肉,往往不会发生恶变,也不会引起不良感觉,不建议干预;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如果是单发的,个头比较大,伴有症状,检测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干预治疗;腺瘤性息肉根据含有或不含绒毛以及含有绒毛多少,又分为绒毛状腺瘤、绒毛状管状腺瘤和管状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最容易恶变。如果是2cm的绒毛状腺瘤,很容易发生恶变,一定要尽早切除。所以2cm的胃息肉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病理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多数情况下需要到医院请医生帮助分析。
语音时长 02:12

2021-12-30

81675次收听

胃里长息肉是否严重
胃里长息肉是否严重,与息肉的病理类型、生长部位、大小有关。胃底腺息肉是3-5mm、不超过1cm的小息肉,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不会超过1cm,没有恶变的情况,不需切除。增生性和炎性息肉,存在恶变的几率,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时,要杀菌并切除息肉。如果息肉病理检查是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如果不及时干预,随着息肉长大会变成恶性,转化成胃癌,所以需要切除。
语音时长 01:27

2021-12-30

98167次收听

02:03
胃部息肉微创手术要休息多久
胃部息肉微创手术后的休息时间,根据息肉的数量、做手术是否顺利、手术的创面大小进行判断。5mm的息肉冷切除后,术后可以正常的上班、工作,不影响正常生活。术后如果没有合并症,休息2-3天。术后如果出现合并症,如穿孔、出血,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休息的时间。穿孔较大或出现腹膜炎,休息1-2周。家族性的息肉病,息肉较多,切除创面较大,需要的休息时间会长一些。如果出血很轻,当时可以止血,休息一周。
02:14
胃里长息肉怎么治
胃里长息肉的治疗要根据息肉性质、多少、所在部位以及大小来决定,最重要的是病理组织学类型:一、胃底腺息肉不进行干预。二、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有较小的恶变风险。如果是孤立的、较大的息肉,同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幽门螺杆菌时要切除息肉。三、胃腺瘤性息肉是胃的癌前病变,不论息肉的大小、部位、范围,需要切除。根据所在部位和大小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切除方式。如5mm以下的较小的息肉,可以在内镜下通过圈套器切除。超过5mm到1cm的息肉,可以用电切除。1cm以上甚至更大的情况,除了用电切除,如果息肉根部位置较深,怀疑有恶变的情况,还可能做ESD手术切除。
03:11
做胃镜前禁忌吃的药
抗凝药或者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是不能吃的。因为在做胃镜检查的时候,有可能会要进行活检,甚至是进行内镜下的息肉切除,一些出血的止血,静脉的套扎及黏膜的剥离等处理方式,所以一定要禁止使用这些导致出血的药物。这些药物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常用的有阿司匹林、肠溶片、波利维、泰嘉等,也有一些防止血栓形成的中成药,像银杏叶片、血塞通等药物,至少要停止服用5-7天才有效。还有就是抗炎的药物,常见的就是华法林,有口服的也有静脉应用的肝素。
胃窦息肉0.5cm严重吗
胃窦部息肉0.5厘米,一般来讲是不需要进行手术的,但是如果是恶性病变则需要手术切除治疗,但是胃息肉的恶变率相对来讲比较低。胃息肉0.5厘米,恶化的概率比较小,一般不需要进行手术切除,如果做胃镜的时候发现胃息肉0.5厘米,首先应该取息肉的活检,送病理诊断。如果为炎性息肉则不需要手术切除治疗,但是应该定期的进行复查,防止出现恶化的情况,一旦在复查过程中发现变大或者对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应该及时进行镜下切除。而如果是腺瘤性息肉,这存在一定的恶化概率,最好进行手术切除。
语音时长 01:02

2021-04-22

79050次收听

胃息肉是怎么引起的,会癌变吗?
胃息肉如果是长时间没有得到治疗是会引起癌变的。胃息肉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所谓的胃息肉就是在胃黏膜上形成的实体小肿瘤。胃息肉一般都较小,而且基底,也就是息肉的根部,一般都比较细。大多数胃息肉病人都可以通过胃镜切除。胃息肉形成的原因现在并不是很清楚,但是可能和幽门螺旋菌的感染以及食物的损伤相关。因为胃是接受食物的地方,食物到了胃里面,胃黏膜就会受到食物的损伤,常年的损伤会导致胃黏膜形成基础病变,即可形成小息肉。另外,有研究报道幽门螺旋菌的感染跟息肉相关。但是幽门螺旋菌也分很多的类型,如果出现了胃息肉,在胃镜下要进行幽门螺旋菌感染的检测,甚至进行血液系统的检测来明确幽门螺旋杆菌的性质,从而进行相应治疗。平时要注意:1、饮食,患者术后饮食需由清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流质饮食,再到半流质饮食,最终恢复普通饮食,清流质饮食一般需持续1-2天。2、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上腹痛、恶心、腹胀、呕血或黑便等情况。
语音时长 01:33

2020-08-10

53801次收听

胃息肉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胃息肉诱发因素主要包括:精神因素、饮食因素、感染因素、药物因素以及吸烟酗酒等。
胃息肉会不会遗传
胃息肉除了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胆汁反流等后天性因素有关外,也与遗传性因素有关,由遗传性因素引起的胃息肉具有遗传性。该类型胃息肉好发于青年人群,且呈家族聚集性等发作特点。
做完肠胃镜后注意事项
胃肠镜检查有无痛胃肠镜与普通胃肠镜之分。至于具体的注意事项。普通胃镜做完以后一般口腔没有麻木感,以后就可以进食,肠镜的话,做完以后一般就可以进食流质,无痛胃肠镜的话,一般需要1~2小时以后才可以进食。如果胃肠镜检查有异常的话,比如说做了活检等等,除了药物治疗的同时,饮食方面建议是流质或半流质,避免过烫过硬食物,同时要注意休息,没有不适症状的话,逐渐向固体食物过渡。如果是内镜下做治疗的话,比如说电切,套扎之类,需要遵医嘱,可能需要停止进食,肠外营养。另外,做无痛胃肠镜的话,需要家人陪同,做完以后要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不宜剧烈活动以及驾车与高空作业等等。如果出现发热,腹痛甚至便血,呕血等,需要及时上医院诊治。
语音时长 01:25

2020-02-17

67241次收听

02:22
胃息肉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胃息肉的成因有很多种,所以它的治疗方法是对因治疗,比如服用抑酸药导致的,会找一些替代治疗的方法,轻度的胃食道反胃病,可以用生活方式的调整,其他抗酸药、黏膜保护剂,胃肠动力药物来替代抑酸药,有效地减少胃息肉的增殖。如果有胆汁反流问题,可以用一些促进胃肠蠕动,中和胆汁的方法,减少胃息肉的产生。对于已经成型的胃息肉,只能在内镜下切除,小的用活检钳,能把零点五厘米以下的息肉夹掉。特别大、特别多的息肉,可以用APC的烧灼或者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来进行治疗。
02:09
胃息肉一定要手术吗
胃息肉是否要手术取决于它的病理类型。炎性的增生性的胃底腺息肉,癌变率比较小,长得块头一般也不会特别大,这种情况不需要手术。但如果是将来可以癌变的类型,建议早期手术。还有,不会癌变的息肉,如果长特别大,本身也有可能出现出血,产生相应的症状,这种情况也是需要手术的。和肠息肉相比较,胃息肉它的良性的不会癌变的息肉比例是远远高于肠的。所以有胃息肉,不是一定要手术,而且手术是在内镜下,用活检钳、用APC烧灼,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大一点内镜下粘膜剥除术。有了胃息肉一定要重视它,但是不要过度的恐惧。
胃里长息肉怎么办
胃息肉就是胃黏膜表面的一种隆起物,是一种突起组织。息肉刚开始的时候比较小,身体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所以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一般都是在胃肠检查,或者进行一些小手术的时候发现的,胃里长息肉通过会通过手术、药物等方式进行治疗。
胃息肉一定要手术吗
胃息肉患者并不一定就要做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具体需根据自身病情来定,如果是属于多发性息肉,或者有恶变可能性,就最好是做切除手术。而除了手术之外,胃息肉还可以通过冷冻疗法以及射频法等理疗方法来治,或者采用酒精注射法和中医中药疗法。
胃息肉会癌变吗
胃息肉会存在着一定的恶性病变的可能,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它的癌变几率可以达到10%-30%,相对来说出现体积比较小的增生性息肉的癌变几率会低一些,大概只有0.4%。平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腌制食物,通过适量运动增强身体免疫能力,定期进行身体检查,能够有效的预防胃息肉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