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语音答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失血过多表现

发布时间:2021-12-3065980次收听

语音内容:

失血过多可能会造成休克,此时失血量超过1500ml,这是失血最严重的症状,休克状态下患者意识丧失,精神错乱、抽搐、昏迷等产生,四肢厥冷、皮肤可出现蓝紫色瘀斑。尿量减少,甚至无尿状态。因为休克状态会导致身体各个系统的组织器官缺血、缺氧,特别是脑缺血缺氧就会造成意识障碍,影响脑功能,心脏供血不足会导致全身循环血容量不足,对重要的器官出现一些不可逆性的危害。

人体血容量是4000-5000ml,如果是一种慢性失血,患者一般只是会出现头晕,乏力,嗜睡,心悸,记忆力减退等不适症状;但如果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出血,如外伤性出血、大手术过程中血管破裂出血,人体会出现血压极速下降,四肢阙冷,脉搏细速,重要脏器衰竭而导致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而导致死亡。

短时间的失血状态,根据失血量的多少临床表现也不一样。轻度失血症状不会很典型,例如献血400ml以内的情况下,并不是出现特别明显的不适症状。但是如果失血超过800ml,人体就会感觉到一些不适症状了,主要是浑身乏力、精神萎靡、面部明显苍白、唇部发白、手脚温度明显降低。失血继续加重,超过1500ml的情况下,由于血液的丢失会导致体循环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导致重要组织器官缺血缺氧,此时就会进入休克状态,刚开始表现为烦躁易怒,躁动不安,呼吸急促,心率加快,逐渐的出现意识的淡漠、谵妄、抽搐、昏迷等情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推荐

白细胞计数偏高是什么原因
白细胞计数偏高可能是由感染、炎症、应激反应、血液病或药物因素等引起。常见原因包括细菌感染、过敏反应、剧烈运动后生理性升高,以及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
红细胞低是什么原因
红细胞低临床上说的就是贫血。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或者红细胞压积的降低,都是贫血的表现,都是诊断贫血的重要的证据。所以临床上出现了红细胞的减小,要尽快到血液科去就诊,看看他红细胞减小的程度,也就是贫血的程度。再一个,通过血液系统的详细的检查,确定贫血的原因。临床上最多见的还是缺铁性贫血,表现为红细胞的减少、血红蛋白的减少,红细胞的减少和血红蛋白的减少并不平行。血红蛋白的减少更重于红细胞的减少,临床上表现就出现了一个小细胞低色素的贫血,也就是红细胞平均体积很明显的降低。通过铁代谢的检查,往往可以确证他是缺铁性的贫血。经过补铁治疗以后,病人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就会迅速的恢复到正常。而一些巨幼细胞性贫血,往往血红蛋白的降低幅度要轻于红细胞的降低幅度,临床上可以看到细胞体积的增大。经过叶酸、B12的测量,是叶酸、B12的缺乏,补充叶酸、B12以后多数可以迅速纠正。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如再生障碍性的贫血、一些其他血液病引起的贫血,或者其他非血液疾病继发的贫血,也都可以引起红细胞的减少。
语音时长 01:16

2021-12-30

60443次收听

嗜酸性粒细胞高是什么原因
嗜酸性粒细胞高是外周血中白细胞的一种类型,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是1%-5%。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在临床主要见于两方面的疾病,一方面是属于迟发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湿疹、过敏性紫癜等疾病;迟发性变态反应疾病往往和接触过敏原有关系,此时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是明显升高的,可以作为过敏性疾病初步诊断的一个指标。另一方面是寄生虫感染性疾病,寄生虫感染的情况下,如原虫、儒虫、血吸虫、绦虫的感染,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也会增高。此外,如果嗜酸性粒细胞增高非常明显的话,有可能是属于血液系统疾病,如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细胞增多症。外周血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林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其中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染色呈现酸性的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与人体的免疫反应息息相关,无论是在迟发性变态反应性疾病,还是在各种寄生虫感染的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都会有一系列的抗原抗体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会出现明显升高的情况。如果嗜酸性粒细胞偏高,建议结合血常规检查中其他白细胞的变化情况进行判断,同时结合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人体的相关症状表现,既往病史等进行病因判断,确诊病因后积极进行治疗。
语音时长 02:11

2021-12-30

49890次收听

血红蛋白偏低什么病
血红蛋白偏低的原因,主要包括血红蛋白合成的减少和破坏的增加两个大方面。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的原因,第一,最常见于各种类型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铁幼粒细胞贫血等,不同类型的贫血发生机制不同,但是进行血常规检查时都会发现红细胞计数下降、血红蛋白含量偏低。第二,骨髓造血功能异常造成的,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有关系;一些肿瘤疾病患者进行放疗或者化疗期间,也会有骨髓抑制的副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贫血的情况,此时血红蛋白也是偏低的。第三,肾性贫血,如肾功能衰竭期的病人,肾脏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能力下降,此时也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血常规检查也会发现血红蛋白明显偏低。血红蛋白破坏增加的原因:第一,机械性破坏增加,这种情况常见于一些大手术后,如心脏手术,体外循环过程中机械性损伤造成血红蛋白减少,术后一段时间患者有贫血的情况。第二,失血过多的情况下,造成血红蛋白偏低,如外伤大出血、女性月经不调、剖腹产手术等,失血过多造成血红蛋白的下降。第三,溶血性疾病,如蚕豆病,吃了蚕豆以后造成的溶血反应;输血后或者器官移植后出现急性排斥反应,也会有急性溶血反应,此时血红蛋白破坏的比较多,也会导致血红蛋白明显下降。
语音时长 02:02

2021-12-30

57521次收听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偏高是怎么回事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即MCHC,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内含有的全部血红蛋白量总和,正常范围是正常范围是27-34pg高于34pg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偏高。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偏高,通俗的理解就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含有的血红蛋白量高了,此时可能是因为红细胞数量增多引起的,也可能是因为红细胞体积变大引起的。第一,红细胞数量增多了,平均血红蛋白量就会增加,这种情况常见于慢性缺氧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先天性发绀型心脏病,此外就是久居高原的居民,高原反应造成代偿性红细胞数量增加。第二,红细胞体积变大后导致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偏高,这种情况最常见的就是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这是一种大细胞性贫血,主要是造血原料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造成的,红细胞核内DNA合成障碍,细胞核增大,红细胞体积增大,但是在细胞质中血红蛋白的合成不受影响,所以红细胞内含有的血红蛋白量就相对增多,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就会偏高。第三,结合其他指标进行分析,如果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偏高,同时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均升高的情况,可能是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等,这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去血液科检查来明确,进行外周血涂片检查、骨髓穿刺、基因学检测等来诊断病因,确诊病因积极进行药物干预。
语音时长 02:22

2021-12-30

87316次收听

03:20
血清C肽测定什么意思
血清C肽测定是判断胰岛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C肽是胰岛素生成过程中同步产生一种物质,合成了多少胰岛素就产生了多少C。健康人群空腹状态下基础血清C肽水平不低于400pmol/L,血清C肽在餐后0.5-1小时达到峰值,参考范围是空腹状态基础值的2-3倍,餐后三小时,血清C肽基本降低空腹状态水平。C肽和胰岛素的生成的同时的,人体胰腺中的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原,经过酶的剪切作用以后,就会同时形成胰岛素和C肽,所以胰岛素和C肽是等比例分泌出来的。因此通过检测血清C肽的水平是可以反映胰岛内分泌功能的,而且血清C肽属于内源性的胰岛素,不受外源性胰岛素药物的干扰,所以对于治疗期间的糖尿病患者,了解体内胰岛素水平,检测血清C肽是非常合适的,检测C肽比胰岛素更加能够准确地反映出胰岛的功能状态。一般来说1型糖尿病患者,无论是空腹或餐后监测血清C肽的水平都是明显降低的,反映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极差或者已经到了衰竭状态。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空腹血清C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糖尿病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胰岛β细胞大面积衰竭,C肽水平也会明显降低。此外临床上通过对糖尿病患者测定空腹状态,餐后一小时或者两小时的血清C肽水平,了解最近一段时间内胰岛功能的情况,结合目前的血糖水平变化等,制定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01:42
血红素高是什么原因
血红素临床指血色素,正规名称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升高的原因有血液系统疾病导致血红蛋白升高,生理性原因导致血红蛋白升高,非血液系统疾病继发的血红蛋白升高。血液系统疾病引起血红蛋白升高常见的有骨髓增殖性肿瘤,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等。一些慢性白血病,特别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也能引起血红蛋白升高。生理性的血红蛋白升高,常见于一些长期在高原居住的人群。非血液系统疾病继发的病理性血红蛋白升高,也常和慢性缺氧有关系,比如长期有慢性肺心病的病人。
01:39
RB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低是什么意思
RB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低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降低。临床上最常见的导致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的原因是缺铁,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缺铁的病人是因为长期慢性失血、铁摄入减少或者吸收利用的障碍所导致。临床上常见的小细胞低色素贫血,是血红蛋白降低伴有平均红细胞体积降低、平均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经过有效的补铁治疗后,贫血可以被纠正,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也可以迅速恢复正常。此外,地中海贫血、炎症性贫血也可以引起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降低,但临床发生率较低。
02:45
大血小板比率偏高是怎么回事
大血小板是反映早期的血小板,功能相对不完善,所以个子偏大。大血小板的比例偏高,反映着骨髓的功能好。其主要是可以见于生理状态,也可以见于病理状态。在病理状态时,血液系统疾病,特别是在用化疗后,新的骨髓抑制在恢复的过程中,会存在大的血小板的比例偏高。其反映骨髓储备不错,还会产生血小板。若没有相关的基础疾病,只存在短时间的大血小板的比例偏高,可忽略。多数情况下是一过性因素,比如感染性因素触发了骨髓的抑制过程,造成了骨髓的恢复过程中出现大的血小板的比例增加,过段时间就会消失。
03:25
血液检查白细胞偏高是什么病引起的
最常见的白细胞增高,应该还是中性粒细胞的增多,这种情况最常见的应该还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粒细胞增多症。如果中性粒细胞持续的上升,就要考虑是不是存在着造血系统的问题,最常见的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一般T淋巴细胞的增多,最常见的还是病毒感染性疾病引起的一过性变化。B淋巴细胞增多要再看看是不是具有克隆性的性质,如果是克隆性的B细胞增多,更多的考虑这有可能是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嗜酸细胞偏高怎么治疗
嗜酸性细胞偏高具体如何治疗,需要根据引起嗜酸性细胞升高的具体病因而定。如果只是稍微有点偏高,但是人体没有出现明显身体不适的临床症状。一般没有太大临床意义,也不需要特殊治疗。如果是某些疾病引起,比如感染性疾病或者寄生虫病,以及一些血液系统疾病等,都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升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原发性疾病,原发性疾病治愈后,嗜酸性粒细胞也会恢复正常值范围。嗜酸性粒细胞稍微有点偏高,一般对身体健康影响不大。但是,如果升高非常明显,就可能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病情非常严重,需要尽早治疗。
语音时长 01:09

2021-05-20

98733次收听

血黏
血液粘稠度过高,其主要症状表现在患者在晨起时头晕,吃过早饭后缓解,尤其是在晚饭过后精神会达到最佳状态。另外,也有一些患者在午后犯困而无法自行控制,在适当休息后即可缓解。而视力突然模糊也是血液粘稠度过高主要症状。
高粘滞血症有什么症状
高粘滞血症患者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头晕,尤其是在清晨时头晕严重。其次,患者也会出现午后犯困,且无法自行控制。另外,患者在突然下蹲时,也会出现气短,而且主要原因是由于肺部、脑部等器官出现缺血缺氧性症状所致;视力模糊也较为常见,尤其是病症较为严重的患者。
血液净化导致低氧怎么办
绝大多数的患者在进行血液净化的过程当中,如果形成了低氧的问题,那么基本上都是由于血液循环容量不是很充足而导致的。如果是有这个原因所引起,那么直接通过吸氧就能够解决,情况严重就需要进行输血,当然患者还需要进行贫血检测。
静脉输血的注意事项
在静脉输血时,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要确定血型。虽然医生很少会搞错血型,但是在输血前也必须要双方确认。在输血的过程中,患者绝对不可以乱动,不然容易产生淤血块。刚取出来的血不可以立即输,输血后应留院观察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