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萎缩是怎么回事能治好吗

肺萎缩是肺部组织体积缩小或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药物、手术或康复手段。常见原因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结核后遗症、胸廓畸形等,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改善症状。
1. 遗传因素
部分肺萎缩与遗传性肺疾病相关,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这类患者体内缺乏保护肺组织的关键蛋白,导致肺泡被破坏。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替代疗法需每周静脉注射α-1抗胰蛋白酶制剂。
2. 环境因素
长期吸烟是导致肺气肿继发肺萎缩的主因,烟草中的焦油会破坏肺泡壁。职业性粉尘接触(如煤矿、石棉作业)同样危险,防护需佩戴N95口罩并使用工业级空气净化设备。
3. 生理因素
严重脊柱侧弯超过60度会压迫肺组织,这种情况需矫正支具配合呼吸肌训练。膈神经麻痹患者可采用腹式呼吸法,每天练习3次,每次10分钟,配合使用负压呼吸机辅助。
4. 外伤影响
胸部挤压伤可能导致肺不张,紧急处理需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车祸后连枷胸患者要使用肋骨固定板,疼痛控制建议选择布洛芬缓释胶囊,避免使用抑制呼吸的强效镇痛药。
5. 病理因素
肺结核治愈后的纤维化病灶需定期CT复查,当残腔直径超过3cm应考虑胸膜剥脱术。慢阻肺患者常用三联吸入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格隆溴铵),配合每日30分钟快走锻炼。
肺功能康复计划应包括上肢抗阻训练(弹力带划船、举哑铃)、营养补充(每日1.5g/kg蛋白质摄入)。晚期患者评估肺移植指征,术后5年存活率可达60%。定期肺功能检测和戒烟是预防恶化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