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9次阅读
鼻咽癌属于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预后较好,中晚期治疗难度较大但仍有控制手段。
鼻咽癌的严重程度与分期密切相关。早期患者肿瘤局限在鼻咽部,通过放疗联合化疗可达到较高治愈率,五年生存率超过80%。此时肿瘤未侵犯周围组织,未出现淋巴结转移,治疗副作用相对较小,患者生活质量受影响程度低。采用调强放射治疗技术能精准靶向肿瘤区域,配合顺铂注射液等化疗药物可显著提升疗效。早期患者治疗后需定期复查鼻咽镜和影像学检查,监测有无复发迹象。
中晚期鼻咽癌肿瘤可能侵犯颅底骨质、海绵窦等关键结构,或伴有颈部淋巴结广泛转移,此时治疗复杂度和并发症风险显著增加。需要采用诱导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的综合方案,常用药物包括多西他赛注射液和氟尿嘧啶注射液等。部分局部进展期患者可能需联合尼妥珠单抗注射液进行靶向治疗。虽然中晚期治愈率下降,但通过规范治疗仍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延长生存期。治疗后可能出现张口困难、听力下降等远期后遗症,需康复训练和长期随访管理。
鼻咽癌患者治疗期间应保持高蛋白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缓解黏膜炎症状,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治疗后需终身随访,每3-6个月复查EB病毒抗体和鼻咽部MRI。出现回吸性血涕、持续性头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建议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保持鼻腔清洁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适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放疗后疲劳症状,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颈部肌肉僵硬。
中耳炎可能由感冒继发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细菌或病毒感染、过敏性鼻炎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鼻腔冲洗、鼓膜穿刺、抗过敏药物等方式缓解。
1、感冒继发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后病原体经咽鼓管侵入中耳,表现为耳痛和听力下降。治疗需针对原发病使用解热镇痛药,中耳渗出时可选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桉柠蒎肠溶软胶囊。
2、咽鼓管功能障碍腺样体肥大或气压骤变导致咽鼓管堵塞,引发中耳负压和积液。可通过咀嚼动作改善,急性期需用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减轻水肿,配合糜蛋白酶雾化吸入。
3、病原体感染肺炎链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直接感染中耳黏膜,常伴随发热和鼓膜充血。细菌性感染需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病毒性感染可用更昔洛韦,混合感染可联用克拉霉素。
4、过敏性鼻炎鼻黏膜水肿波及咽鼓管开口,诱发分泌性中耳炎。需使用氯雷他定糖浆控制过敏反应,辅以布地奈德鼻喷雾剂,严重者需行鼓室置管术。
保持鼻腔通畅,避免用力擤鼻,游泳时佩戴耳塞,儿童发病应及时就医评估腺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