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的类型有哪几种

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根据发病年龄和运动功能分为5种类型,从严重新生儿型到成人轻度型,核心差异在于SMN1基因突变导致的运动神经元退化程度。1型最严重,5型最轻微,分型依据包括发病时间、最大运动里程碑及生存期。
1. SMA 1型(Werdnig-Hoffmann病)
出生6个月内发病,患儿无法独坐,典型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吞咽困难及呼吸衰竭。多数患儿在2岁前需依赖呼吸机,生存期通常不超过2年。基因检测显示SMN1基因第7外显子纯合缺失,SMN2基因拷贝数常≤2。
2. SMA 2型(Dubowitz病)
7-18个月发病,可独坐但无法独立行走。脊柱侧弯和关节挛缩常见,约70%患者存活至25岁以上。需通过矫形器维持坐姿,SMN2拷贝数多为3,诺西那生钠等基因疗法可延缓病情。
3. SMA 3型(Kugelberg-Welander病)
18个月后发病,可独立行走但逐渐丧失能力。青少年期可能出现爬楼梯困难,成年后需轮椅辅助。SMN2拷贝数通常3-4个,运动康复结合利司扑兰口服药可维持肌力。
4. SMA 4型
成人期发病,表现为缓慢进展的肢体近端无力,不影响寿命。SMN2拷贝数≥4,需与肌营养不良症鉴别。游泳等低冲击运动联合支具使用可改善生活质量。
5. 新生儿致死型(SMA 0型)
宫内即出现胎动减少,出生后伴有多关节挛缩和严重呼吸衰竭,生存期不超过1个月。需产前基因诊断,与先天性肌病鉴别关键为SMN1基因完全缺失。
分型诊断需结合肌电图、肌肉活检及SMN1/SMN2基因检测。2016年后获批的疾病修正治疗(如Zolgensma基因替代疗法)显著改变了1-3型预后,但早期干预仍是关键。建议育龄夫妇携带者筛查,高风险胎儿可通过羊水穿刺进行产前诊断。